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西湖大学开讲 专家讲述杨振宁百余年传奇人生

2023-05-29 16:20:01大公网 作者:茅建兴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西湖大学湖心讲堂特别呈现•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二讲,日前聚焦当代物理学大师杨振宁。主讲人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陈方正博士,以《杨振宁和他的世界——锋芒、幸运、冲突与融合》为题,讲述了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百余年传奇人生。他表示,“他的至交邓稼先比他早半个世纪回国,以1964年的中国原子弹来证明,中国人绝非不如人。1971年邓稼先在杨先生行将离开上海回美国的时候写信给他,以这样一句话作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他在此后五十年间所走的路,和努力在做的事情了。”



潘建伟、施一公、陈方正、陈越光、蔡荣根在讲座上合影; 受访者供图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整场讲述与探讨的核心人物,未能到场的杨振宁录制了一段视频在现场播放。“这个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个德、功、言,功是什么定义?言是什么定义?几千年来也有改变。这个德是什么呢?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则。”杨振宁在视频中声音清晰有力。



101岁的杨振宁视频致辞“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茅建兴 摄

  101岁的杨振宁说:“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呢,是非常中国式的。我是从很早对中国就是很乐观的态度,我想80年代90年代我就是很乐观。我想这个所以乐观的地方,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今天的中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而这个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将要继续发挥作用。”

  冲突与融合



陈方正博士讲述杨振宁的传奇人生; 受访者供图

  主讲人陈方正生于1939年,今年84岁,是杨振宁近六十岁才结识的好友,如他所言两人之间的友谊算是“忘年交”。“如今杨先生年迈期颐,他的人生和学问犹如峰峦起伏,蕴藏无数深壑与幽谷的雄山峻岭”,陈方正向观众展开了杨振宁人生的不同面:他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伟人,在科学发展和国际合作与推动中国科教事业发展上,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其博大精深的学问背后,应当看到,他所身处的是一个充满剧烈变动、存在不可消弭冲突的时代,要在这样的时局下发挥才华、平衡各方期待、取得成功,必定也历经了常人经常面对的矛盾、煎熬、痛苦……

  演讲中陈方正谈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杨振宁看来就像是一艘在平滑海面上吃饱了风一往无前的帆船:结婚成家,发表重要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去纽约石溪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一切顺利圆满。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仍然翻腾着极大的矛盾、痛苦、煎熬,理由非常简单:骨子里他还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带有五四运动和西南联大的烙印,背负着父母师长深厚期望的中国知识分子,而中国此时正在天翻地覆之中。”

  谈到杨振宁人生历程上的冲突与融合,陈方正回答大公网记者时坦言,冲突是有两个,一个是他跟李政道的冲突,一个是他在中美之间的冲突。中美之间的冲突,他最初回中国的时候还是一个美国人,最后才决定归根不要美国籍了,成为中国人。这是一个过程,他自己把中美之间的冲突在心里边融化了,真正做回一个中国人了。至于李杨之间的冲突,那是无解的,这是他一个终身的心结,一个痛苦。”

  中国科学发展需要20个象牙塔

  谈到中国科学未来如何发展时,陈方正表示,中国会需要一些不受外界影响的小环境,让一些对基础科学有兴趣的人能在那里持续发展。不需要很多的钱,也不需要很多人,中国那么大,或许20个就够了。如杨振宁所办的清华高等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同时一般的学术机构都有它自己的规章条例条条框框,那些条条框框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定的,并不一定适合这样的机构。“所以清华高等研究院是他们历任校长亲自负责,杨先生自己坐镇,所以它变成是一个清华的特区,可以就叫它象牙塔,中国需要20个象牙塔。”

  对于当下中美之间的博弈,他表示,对中国实用科学的发展是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至于对基础科学的发展,照理说不应该有太大的影响。可是中美之间的交流慢慢少了以后,可能也有间接的影响。“我想美国要抵制中国,可能一时间是抵制得了的,再长了也抵制不了。最多就是让中国发展慢一点,可是长期来讲,对中国是有利的。因为中国人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勤劳,有自己的制度,那么即使发展慢一点也并不那么可怕,因为它终究还是要继续发展的。”

  杨振宁与西湖大学渊源深厚

  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文化书院,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学者,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坚守学术尊严与梦想的传承;而成立于2018年的西湖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代表了这个时代新的探索和追求。“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由中国文化书院设立。该系列的讲座以“洞察时代、传承学术、理解人生”为关键词,展示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在时代变迁中追求真理、潜心为学的学术人生,以激励后人,汇通中西。首讲今年4月9日在北京大学开讲,讲述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的学术人生。

  “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二讲,要放在西湖大学,是杨振宁先生向我提议的,今天我们做到了,值得祝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说。活动现场,他带来了杨振宁为西湖大学写下的祝福与期望,亲手递交给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当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现场展开评议,通过多维视角呈现一名享誉世界的物理大师的风貌。在西湖大学成长的道路上,有杨振宁身体力行的足迹:2018年4月16日,杨振宁出席了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受聘为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当年的10月20日,杨振宁出现在了西湖大学成立大会现场,共同为新生的西湖大学揭牌,并且在西湖大学顾问委员会上积极地建言献策。“如果年轻三十岁,我也会加入西湖大学的!”杨振宁曾经如是说。

  施一公现场表示,从2007年相识杨振宁先生至今,每一次的接触都令他深受触动。“不仅是先生深邃博大的学识与思想,值得晚辈学习。先生在人生道路上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取舍,在得失之间保持进退有据、通达成河,对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道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处的修为境界,同样值得后人身之砥砺。”

责任编辑:郭晓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