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起)农耕记装潢甚具特色。书湘门第午膳时段坐满客人。书湘门第的孜然牛肉有镬气。农耕记多款招牌菜。农耕记的鲍鱼辣椒炒肉。
原木风桌椅,绿植点缀,大面积的编织物装饰各个角落,农家田园风的装修设计,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用餐氛围。早前,在深圳发展起来的湘菜品牌农耕记香港首店在佐敦开业,开业首日即客朋满座。相比已经在本地扎根多年的湘菜馆,农耕记有何独特之处?是否还能维持刚开业时的热度?\大公报记者 宁碧怡(文、图)
湘菜品牌农耕记的店面与众不同,打造出农村庙会的感觉,让到访餐厅的客人犹如置身热闹的湖南市集,很适合打卡拍照。此外,店舖入口处设有一列长枱,放满各式湘地土产、野菜、食材,叫人食指大动。
主打湖南土菜
餐厅主打湖南土菜,因此从特色菜品到店舖陈设,都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走进餐厅,映入眼帘的便是湖南话“土菜好不好呷”(土菜好不好吃)的标语。餐厅内部,都是木枱、竹灯、旧窗、石板、青砖等装饰。记者在工作日的中午到达,餐厅大堂内有七八桌食客,客人基本以普通话在聊天。
来招呼我们的服务员是在香港待了15年的郴州人,听到记者是湖南老乡后,带着乡音聊了起来。她介绍说,店里的食物主打一个原汁原味,90%的食材都来自湖南大山,还坚持采用产地直送新鲜辣椒,可以给旅港湖南人解个嘴馋。没聊多久,她就离开,然后用流利的粤语去招呼另一桌的年轻客人了。
记者点了四道招牌菜:鲍鱼辣椒炒肉、茶油土芹菜炒黄牛肉、衡阳卤菜、乡里脆肚以及几乎每桌必点的红薯饭。服务员热情地引导我们扫二维码手机下单,下单界面上显示辣度可以选择正常、加辣、少辣、免辣;做法可以选少油。五分钟不到,菜全部上齐。
辣椒炒肉是湖南名菜,可以说是每家每户都会烹调的拿手好菜。不同于家常做法,农耕记在小炒肉里加入了小鲍鱼与湖南螺丝辣椒在煲中爆炒,口味偏淡。上菜时,鲍鱼辣椒炒肉以铁锅上桌配上加热底座,端上来还冒着热乎气。
菜单上,除了鲍鱼辣椒炒肉、土芹菜炒黄牛肉、擂辣椒皮蛋、剁椒蒸鱼头等经典湘菜外,也特别增加了许多不辣的菜品,例如蒜蓉粉丝蒸虾仁、白汤鱼豆腐、肉末红薯粉、番茄娃娃菜煮鸡蛋等,适应香港多元客人的不同口味。
米芝莲必比登推介
湘菜在香港的发展时间不算太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香港知名度甚高的“洞庭春”湘菜馆曾邀请湘菜泰斗许菊云作厨艺表演,不过“洞庭春”后来逐渐衰落并停业,直至2009年,香港具规模湘菜餐馆基本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有调查数据显示,香港有20多万湖南人,但再有具规模湘菜馆出现的时间是2011年。到现在,香港的湘菜馆大概有数十家,书湘门第就是其中广受本地人欢迎的一家。
书湘门第从2014年起至今连续10年获米芝莲指南必比登推介:具质素且经济实惠的美食。书湘门第厨师团队来自湖南,厨艺基础扎实,出品风味正宗,尤其炒煮菜式镬气十足;招牌菜包括外婆肉碎炒四季豆、孜然牛肉、攸县香干炒肉、外婆菜炒蛋、农家小炒肉等。部分食物设不同辣度,即使不能吃辣,也能享用美食。
记者在午膳时段到达位于红磡的餐厅,几乎坐满食客的餐厅大堂,当中既有年轻人,也有不少结伴而来的中老年食客。服务员在餐桌间来回奔走,登记菜品、端盘上菜,根本没有时间回复记者的问题。此外,书湘门第也提供外卖服务,一袋又一袋的外卖摆在餐厅入口处。记者点了一份孜然牛肉木桶饭,15分钟就可以取餐。本以为午市优惠套餐食物分量会相对减少,没想到与平时散叫一样,性价比较高。
记者从一位老顾客处了解到,她第一次来就被门口的水煮牛肉和辣椒小炒肉的招牌所吸引,后来她带着一家人来进餐,小朋友食的话,可以拣唔辣的菜品。记者问她最推荐哪一道菜?她笑着说是脆笋炒腊肉,因为“有多块腊肉,半肥瘦啱啱好。这道菜很香口且有镬气,还带有辣味,配饭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