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绘深港融合发展“3.0”前景 《前海规划》邀港企港人“双向奔赴”

2024-03-08 04: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欢乐港湾。

  改革开放以来,深港合作经历“前店后厂”、“双向互动”和“融合发展”三个阶段。2023年12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官方网站上重磅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称《前海规划》)全文。其中,惠港政策涉及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专业服务、科技服务、便利港澳居民在前海创业、就业和生活等多个范畴。这是国家以前海为支点、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安排;也是深港进入全要素合作新阶段的重要信号,港人、港企、港校、港府多主体参与,人、财、物、数全要素跨境流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分销服务全产业链、价值链合作的“大幕”徐徐拉开,香港驶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快车道”可谓“时不我待”。

  《前海规划》掣画了前海的四大战略定位,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准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其中,“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为新增定位。《前海规划》还描绘了前海2025年、2030年、2035年三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要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到2030年,与港澳规则深度衔接、机制高度对接,深港服务贸易自由化深入推进,港澳居民学习、就业、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到2035年高水准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利好集聚 港金融机构落地前海“彩头”多

对于港人港企关心的“联动港澳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前海规划》以重点篇幅做了详细介绍,涉及深港合作的内容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加开放透明的政策、更加广阔的市场腹地向香港金融机构“敞开”了怀抱。落户前海发展的香港金融机构有好“䌽头”啦!

  延续《前海方案》和“前海金融30条”等政策文件的基本原则及内容,《前海规划》在深化金融业开放创新上提出多项细化措施,比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及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前海设立分支机构及独资或合资法人金融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证券机构设立独资或合资法人金融机构;允许香港私人银行、家族财富管理机构等在前海设立专营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资产管理机构在前海设立合资理财公司,依法开展跨境资产管理业务。《前海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前海的港资、外资金融机构达300家。

不难看出,深港两地金融合作正从早期的机构互设、人才互动,逐步向金融机制衔接、市场对接、业务融合、资质互认等深层次合作迈进。

  作为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大新银行深圳分行去年6月落户前海嘉里中心。大新银行(中国)行长何嘉扬透露,在已有子行的基础上设立分行,主要考量是利用“双牌照”优势,通过分行和子行的协同互补,配合集团“三地四平台”战略(即在香港、澳门和内地拥有大新银行、澳门商业银行、大新银行(中国)及大新银行深圳分行“四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拓展更多业务。

恒生前海基金是首批入驻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的港资金融总部企业,公司现已在前海取得长足发展。公司总经理刘宇表示,公司未来将用好《前海规划》的政策红利,打造出前海财富管理行业的跨境特色,为境内外投资者拓宽投资管道和投资选择。

  就在去年10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的《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中,“前海”一词出现了8次,施政报告中还重点提到了善用前海的平台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扩大香港金融机构在前海的业务范围,包括推动香港有限合伙基金获得前海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QFLP)的资格、参与内地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在2024年上半年内与深圳共同设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员会,为促进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合作、金融人才交流等提供建议。

  “你情我愿”、“双向奔赴”,这是深港在金融领域融合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交给深港的共同“答卷”,做好了这张“答卷”,香港能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圳也能更从容地迈向世界舞台。

  前海香港“拍硬档”  创科合作迈入3.0阶段

  在港人港企关注的创科领域,《前海规划》特别提及联动香港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加强与香港北部都会区科技产业合作,鼓励科创企业互设总部和创新平台;与香港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技术贸易发展。

  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香港将改变产业结构,创科将成为香港经济关键推动力,为未来建立可持续的科学和创科生态系统;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综合生产总值相当于世界第10大经济体,汇集研发、先进制造和商业贸易的优势,将为香港的创科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前海物理空间的‘扩容’使前海的业态得以极大丰富,在香港发力创新科技的当下,前海既能为香港科创产业提供落地空间,也有望在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为港方赋能,助推深港合作迈入3.0阶段”,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表示。

  他分析,“创新链条从0-1,从1-10,从10-100,分别对应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业态的丰富,让前海可以充分发挥促进香港创科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破解了香港在科创领域的空间难题。”

  此前,不少创科型港企担忧前海的创科管理体制机制无法接轨国际,但《前海规划》亦对此给出了包容性的“回答”:完善科研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科研专案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在科研专案评审、经费支出、过程管理等方面合理借鉴香港及国际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专案分类评价制度;制定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清单,探索分类监管模式,探索建立“正面清单+事前备案”的管理机制,简化研发设备、样本样品  (特殊物品除外)进出口手续。

  “未来,我们在前海可以更便利地引进香港的科研资源,在这一基础之上‘嫁接’内地的风投资源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产业资源,并联合大湾区的人才辐射优势,加速产业发展与产品孵化。”扎根于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的深圳幻影未来资讯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国峰说。

  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细明认为,《前海规划》将加快推进深港互联互通,扩大两地联动发展的协同效应,强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并以此辐射大湾区广域市场,打造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新高地。

  “我们凭着与前海管理局等部门的深度合作、数码港初创企业的创新动能,以及最新的地利优势,将更好地把握前海发展机遇,深化两地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投入国家发展大局。强强合作,一定会赢嘅!”陈细明对深港在创科领域的融合发展充满信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