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文旅V观察 > 小米文旅秀

壶口黄河人家

2021-11-25 17:09:47大公网-文旅频道 作者:米广弘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黄河千里奔流,到了壶口,突然纵身跌落十几米,原本浩荡的水面生生收束成窄窄一槽激流,成就了黄土高原上一道奇绝的山河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路奔流到海,如一条蜿蜒曲折的玉带,将两岸星罗棋布的乡村串珠成链。从古至今,人们傍河而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沿途一晃而过的招牌,分明透出此地是壶口,只见河畔开阔处,因势建有几家酒楼。趋前相问,皆已客满,于是前往河对岸。桥的两头都立有界碑。桥西是陕西,桥东是山西,一桥跨两省。这座钢筋水泥大桥的修建,极大地便利了两岸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交往。

  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向上游眺望,两岸群山对峙,悬崖绝壁,巨石突兀,山上苍绿点点,偶尔露出没有覆绿的灰白岩体,山间有片片红叶点染斑斓秋色,全然不是脑海中黄土高原的旧印象。群山之间的晋陕峡谷承载着滔滔黄河,千回百转。远处传来隐隐的雷鸣声,上空缭绕着一层缥缈的水汽,想必这就是壶口瀑布了。10月正是水量充沛的季节,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漫天水雾,就像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震耳涛声可闻。

  壶口以下是一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全由坚硬的岩石构成。河床看上去像是一整块黄色巨石铺就,粗粝不堪,千疮百孔,有些岩壁更被水流掏空,化作片片锋利的石刀。由于黄河水流的冲切,峡谷最底部的岩石被穿凿成三五十米宽的深槽,巨量河水压挤在石槽中。因为岩槽的框限,河流表面平静,也不急湍,但看得出她内心深藏的隐忍、挣扎、愤怒,蓄积着无穷的能量。这股能量一旦找到出口,将是排山倒海、天崩地裂的致命一击。

  河水穿桥而过,到下游石槽尽头时怒吼而出,那股冲劲却被辽阔江面化于无形。巨流之中屹立两个梭形的小岛,这便是古代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了。古籍记载,此二岛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将其一劈为二,导水畅流。岛上立有禹王雕像,也有历代文士及郡官的题刻。孟门与龙门、壶口并称为“黄河三绝”。

  流水虽柔,却怀经天纬地之力。今天看到的石槽,就是孟门山瀑布深潭不断上移的结果。暝色四合。下榻的旅馆名为酒店,实则是带窑洞的民宿,里头设施齐全,温暖如春。镇上人家多临河开设旅馆和饭店,且多以“黄河”“壶口”命名,房屋风格各异,但大多青砖拱门,飞檐翘角,造型古朴,颇有山西民居之风。

  入夜,霓虹灯闪烁,一排排红灯笼在夜色中分外妖娆,映照出小镇的繁华。晚餐我们选择了一家叫“黄河人家”的餐馆,点了一些本地特色菜,特意要了一条糖醋黄河野生大鲤鱼。黄河鲤鱼已成为镇上餐馆的招牌。

  餐馆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妇,男主人憨厚讷言,女主人活泼善谈。女主人说,黄河两岸通婚十分寻常,特别是建了黄河大桥,交通便捷,两地的日常生活基本难分彼此。事实上,两岸通婚、经商交往祖辈上就没断过,只是那时河上没有建桥,两岸通行全靠木船加羊皮筏子,还有冬季的“冰桥”。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如今这种羊皮筏子已退出历史舞台,主要供游人在黄河上漂流或者观光,成为黄河民俗文化的重要遗存。

  晚上,群山肃静。黄河,就在深谷的夜空下奔流不息。不远处在举行篝火晚会,时而传来高亢的山西梆子,时而是粗犷豪放的壶口斗鼓,时而又是韵味绵绵的黄河唢呐……人们在黄河边上尽情歌舞。壶口镇一名两用,正是黄河两岸人们相交相融的写照。黄河并不是秦晋的分疆,而是双手挽着陕西、山西两个兄弟,一起走过绚烂的文明。(文图:米广弘 大公网文旅频道特约作者)

责任编辑:王怡婷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