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文旅V观察 > 小米文旅秀

夏至时节话采冰

2022-06-20 14:42:55大公文旅 作者:米广弘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夏季消暑用的冰块都是在隆冬时节采集而来的。清代震钧所著的《天咫偶闻》中记载:“以岁十二月藏冰,来岁入伏颁冰,各部院官学皆有之。”
 

  采冰之前要先“涮河”

  冰块采自寒冬季节,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云:“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

  古代采冰又称“斩冰”“打冰”,每年一到腊月,人们便开始在冰窖储冰。天刚蒙蒙亮,采冰人就带着钩镰枪和绳子,推着运冰块的排子车到河湖中取冰。冰块大小约“方尺五寸”,采冰人先画好线,再用钩镰枪按线戳冰,然后将一块块大小差不多的冰钩到岸边,放到排子车上用绳子捆好,靠人力运到冰窖里贮藏起来,供第二年夏天使用。每年采冰、储冰和开窖取冰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祈祷来年一切顺利。

  采冰之前要先“涮河”。立冬节气一过,人们就结伴去“涮河”净水,即先把河湖中的水草等清除掉,再把水面上的脏物放走,最后建临时坝蓄水,待冰冻瓷实就可以打冰了。“涮河”之后天气愈发寒冷,冰窖掌柜看冰已有一定的厚度,便开始组织打冰。打过一茬冰后,提闸放水,紧接着再冻、再打第二茬,然后是第三茬、第四茬、第五茬。打冰以第一茬最为坚硬,二、三茬较洁净,四、五茬则薄脆多了。

  王公贵族凭票领冰

  古代京城的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三种类型。官窖和府窖均由内务府和工部共同管理,据《大清会典》载,清代官窖藏冰分别位于紫禁城内、景山西门外、德胜门外、正阳门外四处,最多时有18座,藏冰215700块。王府设立的冰窖称为“府窖”,清代礼王府、肃王府、豫王府、睿王府、庆王府、恭王府都有冰窖,且均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以便取冰,遗憾的是现在这些府窖都已消失。

  《天咫偶闻》中曰:“掌以工部司员一人,以数寸之纸印为小票,名冰票,为领冰之券。”夏天来临,由工部负责冰窖事务的官员给皇族和王公大臣们分发冰票,凭票即可领冰。到后来出现了官员贪腐、私下贩卖冰块获取暴利的现象,“年久弊生,虽有此票,而给冰绝少,殆不能供一人之需,故亦不复领票,而冰多售于市矣”,于是冰票逐渐被取消,改成市售冰块。

  如今在北京,现存以冰窖为主体的文物保护单位有三处:一是紫禁城内的冰窖,二是雪池冰窖,三是恭俭冰窖。紫禁城内的冰窖位于隆宗门西南的造办处外,目前已向游客开放。雪池冰窖位于雪池胡同10号,半地下建筑,内部为砖砌拱券顶,外部上覆琉璃筒瓦,是北京历史上最悠久的官窖,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康熙年间,目前尚未向社会开放。“雪池”典出自“雪窖冰天”,《天咫偶闻》云:“雪池冰窖,在北海陟山门内,为诸冰窖之冠,御用取给于此。”恭俭冰窖位于恭俭五巷5号,坐西朝东,屋面为双勾连搭合瓦顶,半地下建筑,由城砖砌成,内部为砖拱结构,目前也已向游客开放。

  辛亥革命后民窖兴起

  昔日官窖里的冰块如果当年用不完,就会被切割成冰核放在市面上销售,价格非常便宜。据铢庵的《北梦录》载:“每岁冬季取湖中冰块窖藏之,次年用之不竭,为方数尺,值才铜元十余耳。往日冰窖皆官营,以供上方之用,有余则颁诸群僚,民间交易又其次也。”

  辛亥革命后,皇族失去特权,无力维持庞大的消费支出,于是准许王府的当差人承租冰窖自行经营。恭王府的宝泉冰窖,当年就由恭王府的管家裕继昌承包经营。1914年,北洋政府正式行文,准许民间在许可的地点开设冰窖。此外,民国时期还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冰窖业务、办理营业执照、收缴租河费和水费等。

  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冰箱,冰窖早已成为历史,然而那一个个与过去冰窖有关的地名,却作为历史信息一直留存下来,让我们得以知往鉴今。(文图:米广弘)

责任编辑:王怡婷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