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文旅V观察 > 香江风情

香港冬之味\小杳

2021-12-02 16:26:44大公网-文旅频道 作者:小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又到寒岁冬月。北方四季分明,从气温景物穿戴饮食诸方面,说冬天就是冬天的样子。香港之冬,全无寒意,花照开树照绿短裤照穿;只是气温降一降,湿度降一降,结果冬天成了香港一年当中最舒服的季节,不冷不热,不潮不燥,妥妥“小清新”。在我看来,香港之冬寒,不如室内冷气之冷,哪怕地铁的冷气也分分钟令香港之冬“情何以堪”。

  于是港人挖空心思给冬天一个面子:稍微有一丝冷空气,赶快羽绒服披挂上阵(这种港版羽绒服穿回北京,分分钟被风吹透)──下搭拖鞋(香港的冬风属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像北方寒从脚下生,天寒地也冻)。某年冬天曾与友到处寻找红叶,在青衣转了一天,傍晚时分终于在一小公园找到几株水杉,针叶金黄,有点冬的样子,招来不少人,而水杉不过才五棵!前几天走在街上,一阵风过,突然发现紫荆花瓣洒落满地,有点惊喜──果然一叶知冬啊!

  冬天的标配各有特色,比如北京冬天四大标配:烤红薯、糖炒栗子、冰糖葫芦、涮羊肉。傍晚赶地铁,街边烤红薯糖炒栗子的焦香果断地穿透凛冽寒风,直入心脾──温暖居然也是有味道的。北京人对于番薯有“红薯”“白薯”之分,因为有红白心区别,所以“烤红薯”也叫“烤白薯”,但我傻傻分不清。

  烤红薯和炒栗子一定要趁热吃。十四五年前,我有段时间在西郊封闭办公,每周回家一两次。家人好友早早买了烤红薯和糖炒栗子迎候,一回去两样东西必备桌上,并在我返回西郊时带上两包栗子。放在暖气片上,馋时吃几颗。但北京天气干燥,若一时来不及吃,很快变得石头子一样坚硬。那时,吃的就不是味道,而是感觉和心情了。

  传统糖葫芦原材料是山里红。如今新增了许多花样,山里红加了豆沙,还开发了冰糖橘子、冰糖山药等等,似乎万物皆可糖葫芦。但感觉还是传统的更地道,那是真的“酸爽”。

  如今糖葫芦和炒栗子都超越季节,有了便携式包装,制作工艺也工业化了,成了京味特色食品,首都机场四季皆有卖。每次离京返港都要买几袋,自己吃也送香港朋友。不过,离开了冬天,糖炒栗子还是糖炒栗子吗?冰糖葫芦还是冰糖葫芦吗?人的味觉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呢。

  东北有一个超级彪悍的冬天标配:马迭尔冰棍儿。一定要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一定要露天,冰棍儿在零下二十几度气温中“热气腾腾”。咬下一口──感受冰与火的碰撞,感受生理意义上的“齿冷”,感受一团冰在体内滑过的路径……所有味蕾瞬间惊醒转而瞬间麻木──当然那“火”是你的舌头牙齿和咽喉。好在马迭尔冰棍儿奶量大,融化快,口感友好。

  香港的冬天标配,除了放之四海皆准的火锅(“打边炉”),必须有煲仔饭。

  Facebook上专门有打边炉联盟,集结了香港约一万八千名边炉爱好者,不仅将打边炉视作“天气转凉之指定动作”,还称“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边炉可以打足一世”,将火锅吃出了哲学。如果说京味火锅特色是“厚”,主打羊肉;港式边炉则强调一个“鲜”字,汤鲜+海鲜。京味火锅用芝麻酱+韭菜花作蘸料,在香港打边炉也曾沿袭老习惯,但一入口就发现,麻酱韭花只能配牛羊肉这样的厚味,而海鲜的蘸料只须酱油醋等极简调料。鲜味的本质就是至简至素,突出天生丽质。

  煲仔饭似更能代表香港冬味,天南海北广传过程中很多地方干脆称为“港式煲仔饭”。“煲仔”之称缘于做饭用具为瓦煲。与砂锅不同,瓦煲更易控制火候,煲出来的饭也更香。港式煲仔饭风味多达二三十种,传统的如腊味、豆豉排骨、咸鱼花肉、烧鸭等,创新的有野菌鹅肝饭、黑松露西班牙黑毛猪肉饭等,其中腊味最为经典。煲仔饭要素一是多用香米,饱满晶莹,润而不散;二是肉质肥瘦均匀、油而不腻;三是锅巴香而不糊;四是菜心幼嫩鲜绿;五是酱汁鹹香浓郁,为点睛灵魂。全程中小火,不能用大火,炭炉为佳,新创的也有火山石烤製。所有香味都是一火一苗一粒一粒慢慢焗出来的。一开煲盖,腊味鹹香、饭粒润香、鸡蛋嫩香、锅巴脆香,层次丰满,粒粒分明……不愧冬之恩物!

  香港煲仔饭店舖遍布港九,网上常见推荐top榜单,有的还获米芝莲推荐,一天可卖出几百份。许多名气虽大但店面老旧狭小,要等位;并且因为即叫即煮,排到了还要等三四十分钟。所以一到冬天,看似不起眼的老街小店门口排着人龙,十有八九是等煲仔饭的──这大约也是香港冬味的另一种标配。人间不易,有些要只争朝夕,有些值得等待,比如这般至味方物。

责任编辑:王怡婷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