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文旅V观察 > 香江风情

如是我见 / 博物的散与聚

2022-05-16 20:11:14大公报 作者:邝凯迎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今年年中开幕。\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

  博物馆是收集文化艺术品及予以典藏地,有说源自公元前三百年亚历山大帝南北征战所取得的战利品,为集中处理而设的殿堂;这种艺术品收集及储存地方称为博物馆约自公元十七世纪始。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在一九二五年成立,张謇在二十年之前设立的南通博物馆是第一家。故宫是历代皇室的收藏,也可以说是帝后等赏玩的“皇家收藏博物馆”。

  战乱及其他因素令不少聚藏一处的文物流散于市,读陈重远的琉璃厂回忆系列,北京琉璃厂一带是当时最大的文物市场,成为当时商贾文人寻宝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镇院之宝──毛公鼎,是琉璃厂的德宝斋转卖给当时清廷翰林院编修陈介祺,他收藏了五十三年,之后辗转入藏故宫。香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又是另一个文物市场,不过规模小很多;在二○○八年,一批近二千四百枚经盗掘而流散于香港市场的书写竹简,幸获清华校友赵伟国及文物专家包括李学勤、张光裕等抢购下来的,经清华大学学者研究为重要关乎古史的战国书简,特命名为清华简,是由聚到散、又由散到聚的一个奇迹。

  博物馆是文物聚点,予以保存、集中研究其文化意义及艺术风格,及陈列展出与大众分享;可惜百多年来,流散海外尤其是美国,代表我国历史文化不同年代的文物多达数万件,有说捐赠文物与海外博物馆“是找到好一头家”,能够保存、研究及与众分享,但所有情况是否如此?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一八七○年已开始收藏亚洲艺术品,到二十世纪末建立了中国艺术展区,经历华裔学者方闻、屈志仁及方闻学生美国人何慕文等推动,及得到一些重要的捐赠及购藏自五代到清代等共六十幅不同年代珍贵画作,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海外最丰盛中国书画收藏及展示平台。

  文物流散海外是令人有点遗憾。尽管流散,但经研究策展而令他人认识及了解这些文物的文化意义,不失是一件好事;不过近年情况是否如常,这些漂洋过海的,是否再能让身处地有多少人了解这些中华文化的沉淀精华?或者只是馆藏作为炫耀身份地位的外衣?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二○二一年以广告形式分别在香港、伦敦、巴黎宣传,是一项从来未有过的推广活动,广告写着:“只有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天到来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才是真正的大都会。”尽管其中国历代书画收藏丰富,看来已自行定位为旅游景点了。

  西方的博物馆多依靠企业或财团捐钱、赞助以维持运作及拓展收藏,在经济环境逆转时失去支持,面对财务压力,有计划出售藏品解困,或以筹集资金用作其他目的,这些行为包括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售清朝白釉马及瓷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四十幅法国画家莫奈、西班牙米罗的作品)、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瓷器三十九件)、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清朝白釉铛锣洗等)等;而具盛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亦无例外地出售其藏品(包括约翰.洛克菲勒、其他捐赠者及自行购藏的合计五百多件中国瓷器,及毕加索的作品雕塑头像等)。这种行为被批评收集文物只抱商品的价值观而轻视文物历史意义,当运作或用作其他目的资金出现缺口,就作出放售的决定,聚在其手就易散去了。

  我们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懂得尊重及珍惜历史古物;自香港及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国家安排不少珍贵历史文物聚在一起,在香港与澳门有系列及主题式的展出,方便两地市民认识浩瀚的中华文化。

  澳门自一九九九年以来,每年皆有主题性的故宫文物展览,历年来的展出包括宫廷政务、雅居,书画、礼佛、陈设、赏玩、典藏、交流及衣饰等,还原三百年的帝居生活面貌,出版书刊巨细靡遗,加深了解,具传承文化的意义。

  香港过去除了不定期与故宫合作展出馆藏文物外,更在回归二十周年宣布成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二○二二年回归二十五周年的七月开馆。按公布,故宫博物院计划提供九百一十件藏品,全属首次在香港展出,有一百六十六件属一级国宝文物,部分展品将两年更换一次;分为特别展出的晋唐宋元书画、故宫一百多件及罗浮宫十六件以马为主角的文物,及专题展出包括建筑及典藏文化的传承、宫廷生活、珍藏陶瓷、帝后肖像、工艺设计、穿超香港收藏史及文化再诠释等合共九个项目,重现历史场景、帝后生活及艺术品味的一面。

  这个规划对故宫艺术藏品作出纵横展示,正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吴志华馆长所期待──通过博物馆的定位及优势,进行正面的教育。当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立项活动上,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曾表示“西九故宫非北京故宫的分馆,将来策展人具弹性,可加入香港元素”;目前在具体安排设有教育角,包括展出香港出土文物,这会令参观者在欣赏故宫文物之同时,找到与香港的一个联系。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设立及规划作恒常展出历史文物、艺术珍宝,及设置同赏共乐展厅,让本地收藏家及机构借展其精致藏品与大众分享,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承传示范,更是一个完美的聚。期待这个聚的机会,能够讲好清宫文物的艺术魅力、巧工渊源以及优雅生活、历史场景等蕴含传统与创新共融故事,令访客有所得着。

责任编辑:王怡婷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