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知见录\朋友圈美食家\胡一峰

2020-04-13 10:06: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几天,在朋友圈裏发了些菜肴照片,引来不少询问:「这是你做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的厨艺,女儿四岁时便已彻底否定,永不叙用了。不过,这些菜的品质,我颇有把握。毕竟,虽不是我做的,却是我吃的。

  做菜的人和吃菜的人,谁更有资格评定菜的好坏?这是千古难题。就好比,一部电影精彩与否,是导演说得準呢,还是观众说得对?我有这样的体会,若是大牌导演的片子,纵然看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走出影院,也不太敢吐槽,否则,难免被怼以「看不懂,别说话」。同样,美食家推荐的菜肴,若吃不惯,只好怪自己舌头长、见识短。

  以前的普通人家很少有照着菜谱做菜的。菜的品种、做法,都是辈辈相传,「妈妈的味道」,厨艺可谓名副其实的「家学」。到别人家做客,除了热闹之外,还能尝到一些新的菜品,就给人期待。那时交通不如现在方便,东南西北各地菜式,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我读大学到了北方,才知牛肉原来可以和土豆炖作一锅,这不但上了菜谱,而且一度是远大理想的代名词。而在我儿时的家乡,似乎只有切成薄片的酱牛肉。

  既然说到土豆炖牛肉,可以顺便一提牛肉拉麵。我记得,广播体操进化到第七套那年,镇上的烧饼师傅,从外乡引入了牛肉拉麵。清早的巷子口支起一口大锅,泛着黄油的汤咕嘟翻滚,拉麵者做起了广播体操,一节扩胸运动做完,极细的麵条就下了锅。

  这世间的定律之一是,再古板的人,也敢於尝试美食。人们拿着搪瓷缸子早早排队,好比现在人买「爱疯」(编者註:苹果手机)。毕竟,这是和吃惯的「片儿川」完全不同的风味啊!

  而今的「上班族」,在家吃饭机会不多,做菜机会更少。饭馆的菜花样多,但卖给谁的都一样,瞄準的是钱包而非肠胃。家裏才是量胃定製。譬如我朋友圈裏那些菜肴,网上有教学视频,不过好多菜裏没放葱,不是菜谱裏没写,只是女儿从小不吃葱。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