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湾启超道上店舖时有变更
春秧街、李节街、启超道、白沙道……在香港星罗棋布的街道中,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有30多条,数量虽少,却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先辈戮力奋进、心怀家国的感人故事。没有这些先辈的艰苦努力、筚路蓝缕,就没有香港的今天。那些铭刻在街道上、有时代印记的名字,深深地嵌入历史记忆的深处,时至今日依然散发温煦之光。
香港开埠初期,街道大多以英国的人名或地名而命名,如砵甸乍街、坚尼地道、轩尼诗道等都是以港督的名字命名。19世纪后期,香港作为中国南部主要转口港的地位确立。
在这些街道中,如寿臣山道以英国统治时期首位华人议政局(后改称香港行政会议)议员周寿臣命名。而20世纪初期,又有肇坚里以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邓肇坚命名,春秧街以「糖王」郭春秧命名等。在铜锣湾,与启超道紧邻的白沙道取自原籍广东新会的大儒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
位於深水湾畔的寿臣山道,风景优美。作为香港历史上的名人,周寿臣1861年出生於香港黄竹坑,1874年被清廷选中前往美国学习。回到香港后,周寿臣积极推动香港大学创立中文系,改变了当时轻视中文及传统文化的风气。
他热心公益,多有建树。1937年他退任议政局议员后,当局把他住宅所在的山命名为寿臣山,把他的住宅松寿居门前的道路命名为寿山村道,环山的道路命名为寿臣山道。■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