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话剧《江姐在川大》献礼江竹筠诞辰100周年

2020-11-08 14:26:48香港文汇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文汇网记者 李兵)「滴,滴滴,滴滴滴滴……」黑暗中,一阵神秘的电报声骤然而起,一张张模糊不清的老照片在大屏上闪现,仿佛将观众带进了那黎明前的黑暗。为了新中国,四川大学先后有67名校友英勇牺牲,江姐(江竹筠)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灯光亮了,一群青春活泼的川大「江姐班」学生,叽叽喳喳对学姐讨论个不停,一下子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江姐在川大的岁月。

  11月6日晚,由川大师生自编自演的舞台剧《江姐在川大》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公演,献礼江竹筠诞辰100周年。

  《江姐在川大》以江竹筠在四川大学求学期间的学习、生活、革命经历为主线,以今天川大「江姐班」学生对江姐精神的追寻为辅线,重现了自力更生学染布、文学笔会齐进步、声援昆明反内战、一心一意为革命、同窗惜别赴川东、渣滓洞内受酷刑、狱中讬孤母子情等感人事迹,呈现出了一个青春时尚、聪慧坚贞的江姐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学霸江姐追求时尚

  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於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一个农民家庭,今年刚好是她诞辰一百周年。

  1944年,在重庆开展地下工作的江姐被特务跟踪,於是她接受组织安排,化名江志炜考入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1945年8月转至农学院农艺系。

  「你们知道江姐花了多长时间,考上川大的吗?」一位「江姐班」学生,向其他同学发问。在同学们满脸疑惑中,这位同学娓娓道来,江姐当年寄宿在亲戚家裏,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挑灯苦读,只複习了三个月便考上了川大。

  在「自力更生学染布」一幕中,江姐留着齐耳的短髮,身着一件红色花格子旗袍,脚上还穿着一双红色布鞋,看上去非常时尚。秀珍的外婆受邀为同学们传授染布技艺,这位有着根深蒂固封建思想的农村妇女,认为打扮时髦、思想先进的江姐是「不学好」。通过几场对手戏,加上同学们情真意切的介绍,外婆重新认识了眼前这位苦孩子,终於同意传授染布技艺。

  在其它几幕戏中,江姐都穿着鲜艳的上衣和长裙,将一位时代新女性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江姐被捕入狱后,衣着被特务折腾得褴褛不堪,但她仍表现出坚强的精气神。

  上世纪60年代,反映江竹筠等革命先烈的小说《红岩》正式出版,以此为蓝本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成功塑造了江姐等一批英雄人物。「以前,通过影视节目认识了江姐,印象最深的莫过於『绣红旗』等经典片段。」秀珍外婆饰演者魏江莹说,是次亲身参与演出,让她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江姐。

  思想开放刚毅柔情

  1945年,经党组织批准,江姐与时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的彭咏梧结婚,并於1946年4月在华西医院生下儿子彭云。

  「革命事业需要坚定的信念,儿女一多,於我是拖累;我於儿女,亦是亏欠。」在「一心一意为革命」一幕中,江姐在生育儿子彭云后,要求医生进行了绝育手术。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不够开放,江姐为了能更好地革命,毅然做出捨弃与抉择。「这一幕令人震撼,既让人心疼,更让人无比敬佩。」一位川大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学生说。

  1946年,党组织要求江姐返回重庆,协助丈夫彭咏梧工作,负责学运和《挺进报》发行。「此番一别,怕是再无归程……能够在这裏读书,能够在这裏遇见你,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江姐与同窗好友董绛云依依话别,双方谈论儿子彭云时,她表现出了一位母亲的柔情,同时也展现了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在「文学笔会齐进步」「声援昆明反内战」等片断中,江姐表现出了一位革命者的智慧;在「渣滓洞内受酷刑」一幕中,江姐忍受各种酷刑折磨,却始终没有透露党的半点机密。

  「以前,我们听惯了江姐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的光荣事迹,却常常忘记她牺牲时年仅29岁,也会眷恋校园,难捨同学情谊,也会有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孩子深沉而无奈的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冉诗媛表示,在创作《江姐在川大》过程中,让她终於感受到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只是一个灿烂而模糊的影子,「讲出英雄悲欢喜乐的故事,让英雄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是我们的荣幸更是责任。」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