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马海明:一心为民的“泥腿子干部”

2020-04-10 13:22:02洛阳日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马海明(资料图片)

  讲述人:李三旺,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洛报融媒体中心时政采访部副主任。

  讲述对象:马海明,历任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1年5月7日在抱犊寨景区开发考察中,因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8岁。

  马海明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一直扎根基层,长期负责旅游开发工作,带领干部群众成功开发了重渡沟、伊河漂流等景区。2011年,原国家旅游局授予马海明同志“中国十大旅游风采人物”荣誉称号。2015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作出向马海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8日,曾多次参与马海明事迹宣传报道的李三旺,讲述了马海明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

  主动请缨开发重渡沟

  近年,栾川县依托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提升栾川知名度能力最强的产业。

  李三旺说,每当谈起这些骄人成绩时,栾川干部群众总会提到一个人——马海明。他曾任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因带领群众成功开发重渡沟而被誉为栾川旅游的“拓荒者”、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1995年6月,42岁的马海明被任命为潭头镇副镇长。第二年4月,马海明参加了由原洛阳市体改委组织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学习考察。在考察旅游景点中的所见所闻,让马海明的脑海中不停地跳跃着:距离潭头镇20公里的重渡沟,如果能开发成旅游景区,是否也能吸引游客旅游观光?是否也能让群众脱贫致富?

  马海明的这个想法,引起不小争论。

  当时的重渡沟村是远近闻名的“六多村”——失学儿童多、光棍儿多、生活欠账多、赌博多、喝酒闹事多、搞封建迷信多。

  有人说:“搞旅游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人才和经验,目前就开发旅游,条件不具备。”也有人说:“搞旅游步子迈得太大,风险也大。”

  然而,马海明并不这么认为。他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要有的。要让群众富起来,我们当干部的就应该有胆子闯一闯。”

  那一年,马海明主动请缨开发重渡沟。他发誓,要让百姓依靠旅游,赶走贫穷,挺直腰杆。

  历尽艰辛让百姓尝到甜头

  开发重渡沟,困难太多了。

  为了勘察、规划更好的旅游线路,马海明和他的同伴,一次次披荆斩棘、不顾艰险地跋涉在重渡沟的山岭沟坎之间。饿了,他们就坐在树杈上啃几口干馒头;渴了,他们就喝几口山泉水。没有开发资金,马海明把家里的房子都抵押了,甚至还把女儿的压岁钱也拿来花了。

  然而,对于旅游,别说普通百姓,就是一些干部也是“满脑子糨糊”。马海明明白,要“拓荒”重渡沟,首先得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重渡沟村有棵老菩提树,马海明经常在这里进行他的“演说”。会,不知开过多少次;话,不知说过多少遍。有村民还为马海明起了个外号——“马大煽”。但认准的事,马海明从不退缩。

  1999年7月,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重渡沟景区终于开门营业了,百姓尝到了旅游的甜头。一位村民当年依靠农家宾馆赚了7000多元,他花6000元买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

  “采访中这位村民告诉我,就是这辆摩托车,让他把老婆娶回了家。重渡沟人对马海明的感激是发自肺腑的。”李三旺说。

  重渡沟火了,也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有一名商人找到马海明,说想投资50万元控股重渡沟,但群众必须搬出去。马海明说:“我是个党员,不能对不起老百姓!咱官不大,但共产党员这个名头大。”

  百姓永远怀念他

  2001年8月,马海明调离潭头镇,要离开重渡沟了。

  “这时的百姓舍不得他走啊!大家为他送行,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李三旺说,采访中多位当事人的讲述令他深为感动。

  马海明当时也哭了,他说:“从今天起,我就是重渡沟的儿子,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化成骨灰,我也要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

  但谁能想到,他竟然走得那么早。2011年5月7日,马海明在抱犊寨景区考察中遭遇车祸,去世那年他才58岁。

  马海明追悼会在潭头镇举行。当天,1.8万人的送葬队伍,把这个豫西山区小镇挤得水泄不通。人们一步步向前挪动着,都想再看一眼这位“泥腿子干部”。

  马海明走了,他的身影永远留在了重渡沟的山水之间。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向马海明献上一束花,深鞠一个躬。

  去年,李三旺参加河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以《用采访致敬楷模》为题,向大家介绍了他采访马海明带领重渡沟群众发展旅游的幕后故事。“一次次采访、一次次演讲,马海明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打动着我。我要以楷模为榜样,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有温度的真实故事、基层故事、身边故事。”李三旺说。

  洛阳日报记者 李迎博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