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隆务河畔 山水黄南

2021-08-25 21:18:56央广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座城市因有山脉的守护而有灵气,有水的流淌而有生机。坐落于青海省东南部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正是如此,城市之中,山水之间,依南当山,傍隆务河。

  发源于夏德日山的隆务河,全长157公里,由南向北穿同仁市区而过,最终汇入黄河,是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的流经,不仅在地处高原的黄南留下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更孕育了享誉盛名的“热贡文化”。

水生态治理后的隆务河 | 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傍晚,漫步在隆务河畔,城市的霓虹灯与一河碧水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座城市的现代之美;白天,清水在河中流淌,岸边绿树成荫,生态河堤与山色完美融合,仿若人在画中游。而这些美景正是得益于当地政府推行的隆务河水生态治理项目。

  短短四年多时间,隆务河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污泥浊水,如今碧波荡漾;以前臭不可闻,如今花香扑鼻;以前周围居民怨声载道,如今市民慕名而来。

  “以前的隆务河脏乱差臭,你很难想象得到;现在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在当时也是不敢想的。”从同仁县水利局副局长徐新波的感慨中,可以了解到隆务河的巨大蜕变。

  记者来到位于同仁市的隆务老街,这里“五教同处”,是青海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区之一。老街悠长深邃,矗立的栋栋青砖垒砌、木质装修的二层小楼,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向东行至隆务河岸,青山绿水立刻映入眼帘,水声潺潺,两岸的木栈道上,不少市民在这里散步休闲,靠近老街一侧,一条新建的仿古步行街正在招商,开业在即。

  “我们每天都会沿着木栈道散步,累了就会在亭子里休息。现在这里水干净了,树木多了,感觉空气也变得新鲜了。”住在附近小区70岁的扎西说。

  隆务河畔的广场上,市民正在休闲娱乐 | 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隆务河水生态治理项目目前已经发挥了其生态效益,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系统。通过新建、加固提防、疏通河道、修建液压翻板、拦水堰等措施,防洪标准可达到50年一遇,且新增水域面积39万平方米。

  沿河向南行走,昔日沙石裸露的河道里,一座草木葱茏的湖心岛成为市民散步好去处,两岸杂草丛生的边坡已被宽厚的堤坝、栈道和亭台楼阁所取代。

  四年前,隆务河的污染却严重困扰周边居民。“以前都不能走到河边来,出来看到的就是垃圾,生活污水直排,乱糟糟的,脏河臭气熏天。”家住附近的居民王纯升回忆。

  2017年9月起,同仁市对全长4.2公里、流经市区的隆务河段投资2.6亿元,进行大规模的治污、疏解、还绿。

  “污染在河里,根源在岸上”,同仁市并不仅仅进行河道治污,还在源头上掐断了污染的根子,确立了标本兼治、分类治理、疏堵结合、联动共治的河道治理思路。“首先拆除两岸旱厕100余个和搬迁河道附近居民,这也为滨水绿色休闲廊道建设腾出大量空间;其次对河两岸居民生活用水排污口进行追根溯源,铺设污水管线,将生活污水导入污水处理厂,实现截污纳管。”

  目前,隆务河水生态治理项目二期工程可研编制已经通过评审。不久,隆务河将成为一条以自然生态为基底、艺术文化为灵魂,承载城市休闲、生活、旅游等基本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风光人文之河。

  同仁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是黄南的“窗口”。2020年6月,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撤销同仁县,设立县级同仁市,抓住这一机遇,同仁打出了富有自身特点的“州府意识、城市理念”的大旗,咬定目标建设青山护城、秀水穿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围绕“水”和“绿”两条主线,带动城市发展的特色路径,早在19年前就在同仁人的脚下延伸开来。

  同仁市,因隆务河而生、而存、而盛,横穿全境的河流形成了峡谷与盆地相间的地形。微风伴着小雨,站在城区向西北方向望去,远处的高山就是南当山,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登上山坡,金叶榆和碧桃树、丁香树等植物将南当山装扮得绿意葱葱,生机盎然。

  在当地群众的印象中,十余年前的南当山还是光秃秃的山峦,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山脚下的村庄常遭山洪袭击。

  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河床淤积,威胁黄河防洪安全,水资源利用受到限制,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长期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同仁也是如此。

  南当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从2010年开始以来,整合资金3619.4万元,在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加大了水保造林、封禁保护、坡改梯和沟道工程。一系列治理,不仅改善了同仁市人居环境,缓解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洪水频发问题,而且成为城市发展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治理后的南当山 | 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在同仁,当地群众习惯把南当山叫做“靠山”,把围绕在县城周边的其他山脉叫做“罩山”,如今,不仅南当山绿了起来,“罩山”也绿了起来,同仁亮出了山水自然的“双翅”,即将鲲鹏高飞。

  “罩山”之一的东山,曾经与青海东部干旱山区许多光秃秃的荒山头一样,代表的是贫瘠与落后。2002年起,当地政府就开始在东山植树造林,苦于没有水,一直难见成效。直至2017年,东山生态林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得到批复。几年下来,铺设属水管网1223条,长度108公里,项目区内3100亩生态林地得到灌溉,改善环境、涵养水源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一次次实践与探索、一次次创与突破,当地正在用实际行动,为“绿水青山”夯实基础,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黄南聚焦于山水黄南建设,着力打造三江源地区生态样板。据黄南州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黄南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新增国家级自然公园试点建设2个、省级自然公园试点建设2个。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15.2万亩,年均新增植绿6万亩以上,植绿规模和速度引领整个青海省,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19.22%提高到29.43%。全面实行草畜平衡,颁布实施《黄南州草原保护条例》,草原禁牧1341万亩,完成重点草原建设4623.4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8.65%。建立健全四级“河湖长制”体系,全面推行“林草长制”,落实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10233个,打造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林乡村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天空蓝、河湖清、草原绿成为黄南最形象的代言。

  位于黄南州泽库县的泽曲湿地 | 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山水黄南之间,美丽的河流、草原、山林蕴养着高原繁荣与发展,使山川、城市和乡村、牧场都处处呈现出“山水常绿人文明”,有人文,有景观,有发展更有保护,有淡淡的乡愁更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生态和崛起的金山银山。(记者 樊永涛,编辑 王孟飞)

责任编辑:lihui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