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丝绸之路上的东安舜石桥

2022-09-06 14:19:01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舜石桥位于东安县大庙口镇石瑞村境内,在大小阳江汇合点不远的下游。始建于明朝,距今有400多年历史,被冠名“桥坚强”。舜石桥旧时是永州通往广西、贵州以及邵阳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上往来频繁的交通要冲,是湘桂贵三地经商贸易必经的一条官道,这条路已经延续了3000-5000多年。 

  从火烧桥到舜石桥

  石瑞村是一个资源、人文皆旺的风水宝地。早在唐朝,这儿的石乳岩就以出产优质钟乳闻名,被作为贡品上贡朝廷。柳宗元的《零陵郡复乳穴记》中的零陵乳穴,指的就是这里的石乳岩。产于这儿的石钟乳是能够媲美连、韶二地的石钟乳的。唐朝皇室流行炼丹,钟石乳被当做炼丹的组成原料或辅助药品受到重视。零陵郡具备这样的资源优势,当然赢得了当时地方官员的关注和重视。

  这里也具有人文优势。宋朝东安设县,而就在宋朝,这里出了一位名人,官至礼部尚书的邓三凤。邓三凤在家乡立乡学、办教育,去世后埋在石乳岩附近,宗氏代代设祭,使得这儿的人文氛围格外浓郁。

  出于石料开采和人文交流的需要,在这条湍急的河流上架设桥梁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典籍的记载中,汇聚于此的大、小阳江,水流湍急,架桥不易,一直靠浮桥连通两岸,而浮桥累累被水冲毁。直到明朝,在河面架起了一座类似于当今贵州一带的风雨桥的桥梁,仅桥墩为石料,而桥面为木头结构。命名为“舜石桥”。此桥于清乾隆前,被火烧毁,所以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就有了“火烧桥”这个称呼。

  两岸的交通再次恢复为浮桥。到了嘉庆初,县令曾镛主持修桥。在广泛募集资金以后,在河上架起了这座我们今天看到的横跨阳江的五拱大桥(主河道三拱,引桥一边各一拱)。舜石桥长60米、宽5米、高约10米,三大拱跨度40米,引桥长10米,这座桥的宽度与广利桥相仿,长度长于广利桥,建桥的时间和重建的时间也早于广利桥,但没有保留下来桥面的木质建筑。

  桥体全部由条石堆砌而成,未使用任何黏合剂,露出水面上的桥墩石块间缝隙清晰可见,桥面铺54块青石板,桥身上青藤缠绕,显得古拙厚重。舜石桥三个大拱最顶端的石壁上刻有字迹,由于年代久远,石头风化,字迹难以看清。

  白天建桥有100人,晚上吃饭只有99人

  在民间,关于舜石桥的来历,主要与舜皇有关。相传舜皇南巡时,驻跸舜皇山,教民众耕种,传播德行,他在阳江对面的山上设了一面石境,人们从阳江过,石境可以照出人的品行、善恶。当地的石乳岩出产优质钟乳,被作为贡品上贡朝廷,明朝时皇室流行炼丹,钟石乳被当做炼丹的组成原料或辅助药品格外重视,需求量大。

  当地人出于对舜皇的敬仰和方便开采运输石乳岩,就在石镜照耀的正对面修建一座石拱桥。传说当时造桥的好事感动了神仙,白天修桥有100个人做事,到晚上吃饭时数来数去只有99人,到底是哪个人没有吃饭谁也搞不清楚,似有仙人在帮忙建桥。

  舜石桥两岸村民大部分都是移民来的,五十年代当地只有四十多人,后来搬迁来了一百五十多人,有18姓,当地民风淳朴,老百姓心地善良,大家和睦共处,始终传承着舜帝的德行。

  在清光绪《东安县志》上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建桥的传说。说嘉庆初,官医王章梁受命恢复架设桥梁的筹备事宜,但是一直找不到原桥的位置。这一天,王行走在河边,忽然看到一老人皓首长眉,指甲长数寸,在河中洗脚,脚流出的鲜血把河水都染红了。

  王医官立即上前对老人进行救治。只见老人微微一笑,河水中的血立即不见了。老人对王医官说:你是一位真正的善良之士,适合建造此桥。于是,引领他来到原桥的石基前。王医官回衙门向县官曾镛汇报了发现桥基的经过,曾镛当即表态,对即将修建恢复的桥梁命名为“仙移舜石桥”。

  舜石桥仍然能够通车,但已不堪重负

  舜石桥如今还能通人通车,但所在处每年发洪水时两岸都要被淹没,桥面经车辆碾压已有坍塌之象。一座古代的石拱桥,从建成到现在,历经四百多年风风雨雨,每年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如今还承载着交通功能,惊叹先辈的建筑工艺的同时,对石拱桥经历的风风雨雨感到敬畏。

  整座桥设计巧妙,工艺精湛,筑造坚实,桥墩造型为明代风格,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目前舜石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亟需升级为省级甚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便于受到更高层次的重视,加以更大力度的保护。

  近年来,东安县挖掘舜德文化的历史底蕴,创建“中国德文化之乡”,舜石桥引起了舜德文化专家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将它打造成一处重要的舜德文化基地。舜石桥与东安县大庙口镇新发现的商周古遗址正好是在一条路上,一脉相承。距离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也只有4公里,地处冷东公路旁,交通便利。如今,越来越多自驾游、摄影者、徙步者前往舜石桥观赏,成为了东安的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 )

责任编辑:李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