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从丝绸之路到龙的家乡\邝凯迎

2022-11-08 16:36: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广东韶关丹霞山。\资料图片

  我们对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或多或少皆有印象,是我国与中亚至欧洲的一条人类联系的路途,不是唯一但是知名度高的文明通道。

  历史上对丝绸之路的记载不少,文字记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至达西亚诸国,以及东汉末年班超将路线延伸到欧洲的罗马,全长七千多公里;也由于以丝绸贸易为主而得名,及后西向的贸易除丝绸外亦有瓷器、多年后亦传播造纸及印刷技术,东向的贸易包括葡萄、核桃、香料、用作首饰配件的矿石及宗教思想等,由贸易带动了各自的文化传播。

  影像的记述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是中央电视台与日本放送协会联合制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自我国境内的西安至天山,而第二部分自境外帕米尔至罗马,以《丝绸之路》为系列名称,分别于一九八○年及一九八三年播出。日本音乐家喜多郎以电子合成器创作了主题音乐及灵感来自大自然的配乐,提供视觉的享受。

  当年依靠大气电波播放的地面免费电视只有两家,无线电视购进《丝绸之路》播出,极受欢迎,而另一家电视台──亚洲电视则选择了与内地电视台合作,通过广东电视台联系内地省市电视台,提供大量的专题片;这些专题片多聚焦当地名胜、人文风情及历史故事,如山东曲埠的“孔林 孔府 孔庙”、北京的“潭柘寺”、广东韶关的“丹霞山”、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等等。当时这类专题片,多是用菲林机拍摄,由于实况环境不受控制,光暗有差异影响色彩,而且长短无固定标准,但拍摄可按情况而定,无制作期限,虽然成品质量参差,但从纪实角度,记录了事件的过程甚至季节变化的情况,亚洲电视投入不少人手作后期处理才能完成播出版本,以《龙的家乡》作为这系列的总称。

  无线电视的《丝绸之路》及亚洲电视的《龙的家乡》先后播出,皆获好评,前者以历史为经纬,画面质素及优美配乐取胜,后者则以中华山河面貌吸引,拓宽眼界,当时一些旅游社更在櫉窗播放《龙的家乡》系列影像,吸引顾客参团。前者只有三十集,而后者因有内地电视台节目库存供应,成功地发展成过百集的系列。

  两台竞争,无线电视的《丝绸之路》先声夺人,亚洲电视倒胜在能“借船出海”。

  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佐田雅志企划社合拍另一部纪录片—《话说长江》,是描写长江及人文面貌的纪实节目,自金沙江源至黄浦江畔记叙沿江风貌历史,比《丝绸之路》更受欢迎;之后再接再厉,更制作了《话说运河》、《唐蕃古道》等历史文化专题系列。亚洲电视最终囊括这批节目,尽将中华大地风情展示,突破只靠文字描述的藩篱,令观众对龙的家乡的文化风貌有全新感受。

  科技改变生活,免费的地面电视亦从模拟转为数码制式,声音、画面及色彩有完美的传真度,压缩技术令频宽可容纳更多频道,内地以纪实的主题频道应运而生,提供自然生态、历史遗迹、少数民族风情、艺术创作、大型建设等等;枯燥无味的叙事随观众要求而改变,加强了节奏性、适当的配乐及巧妙运用一些制作软件,令画面更趋完美;亦因频道增多,释出时间播放各地纪录片,观众选择多了。近年中国环球电视网纪录频道更落户香港电台电视平台,二十四小时不停广播。

  电视得享科技发展的红利,亦同时面临网络的挑战,后者能够不限固时收看,内容选择更多,分众现象明显,内容多样化,但盗播情况普遍,为争用户,更有虚假的内容;电视的传送稳定,画质及声响完美,行业管理完善,有制作资源及从制作方取得优先播出的权利,稳坐媒体主流。

  近年来最为令人触目及谈论的纪录专题片或属《舌尖上的中国》及《无穷之路》,前者是中央电视台的高清技术制作,聚焦中华大地的美食生态及日常饮食习惯的流变,无线电视在时下海量的纪录专题片中别具慧眼购进播出,而后者是从内地精准扶贫政策下看各地的脱贫攻坚事迹,由无线电视新闻部及制作部综艺科制作,有别于风光专题片,但又有高原峡谷、戈壁沙漠风貌等十个地区的人文故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丝绸之路》到今天的《无穷之路》,这四十年来的纪实节目没有从我们眼球中消失,是因为龙的家乡有无尽的故事。

责任编辑:李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