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千载情缘在敦煌\杨不秋

2022-11-14 15:58: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敦煌—千载情缘的故事”展品之一。\作者供图

  紧赶慢赶着,我终于赶上了这次的敦煌大展:“敦煌──千载情缘的故事”。香港文化博物馆的敦煌系列展览从不令人失望。

  上次的“数码敦煌──天上人间的故事”展览,转眼已是四五年前,可我仍然记忆犹新。因为实在太喜欢,我反复去看了好几遍。当时好像是盛夏,展厅的冷气温度很低,展览内容又十分精彩,我浑身鸡皮疙瘩起来一阵又一阵,心绪很不平静。数码科技和历史文物看似一新一旧两条平行线,却可以如此完美地交汇结合,让遥远的敦煌突破了历史的尘封,穿过了千年的光阴,风姿绰约地来到我们面前。

  我还未能有幸实地参观敦煌石窟。听去过的朋友说,亲临现场的感受会更震撼,仿佛置身于绵延不绝的艺术宝藏之中,被历史重重环绕包围。但他也说博物馆的展览利用科技手段让观众看到更加栩栩如生和细致入微的艺术表达,带来更舒服的观感;现场则会受制于空间和光线等局限,还有众多游客带来的拥挤和干扰。

  本次的展览,除了文物展品的陈列,也同样积极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科技,生动地重现了敦煌之美。壁画和绢画中呈现的经变主题和民间风俗故事包括其中的供养人画像,让观众体会到佛教思想对当时社会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和渗透,以及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互相融合。《报父母恩重经变》一画和儒家《孝经》对孝道思想的表达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父母子女之间血浓于水的厚重情感,是亲情更是缘分,正应了本次展览主题中的“情缘”。

  提起敦煌的情缘,我大概还会想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女士。她自北大毕业来到敦煌就一头扎进戈壁沙漠几十载,从青春昂扬到满头华发。瘦小的身躯,伟大的情怀,她为保护敦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贡献。樊院长还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和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数字敦煌”构想。

  除了自然气候条件的挑战,石窟彩绘还要经年累月的面对繁忙的游客压力。利用数码科技展现敦煌艺术瑰宝,好比是给这套“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加上了保护封皮,让这座灿烂的文化宝库得以永生。学术大师季羨林评价她:功德无量。

  最近,我刚补追了《朗读者》的前两季。其中一期的嘉宾就是樊院长。主持人董卿说:樊院长一开始是婉拒了我们的邀请,可是后来又同意来了,因为樊院长的爱人喜欢看《朗读者》。樊院长说:为了我,我先生牺牲的太多。我知道他喜欢看这个节目,所以我就来了,他看到电视一定很高兴。台下一片掌声响起。这便是敦煌守护人的情缘故事。

责任编辑:李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