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游记攻略 > 环游世界

今年世博会,阿拉伯风这样吹

2021-11-24 17:10:54环球时报 作者:任寒飞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阿联酋世博会是首次在阿拉伯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与会的许多国家在展示各自文化和理念的同时也不忘向东道主致敬,在本国世博馆的设计中融入阿拉伯建筑和文化元素,展现文化融合的愿望:日本等国家的场馆采用马什拉比亚花窗元素,让人联想到蒙着面纱的阿拉伯少女在凭窗远眺;芬兰国家馆“雪之角”外观如覆盖着白雪的沙漠帐篷;奥地利馆形如作为粮仓的土屋,向有5000年历史的沙漠建筑“风塔泥屋”致敬……

奥地利馆由47个不规则圆锥体构成

  马什拉比亚花窗有浓郁阿拉伯风情

  马什拉比亚花窗是一种木质或石质的伊斯兰风格窗子,有着繁复如藤蔓缠绕的花纹,在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马什拉比亚花窗主要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它不挡风,不影响建筑内外的空气流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保障房屋的私密性,尤其是家里的女眷,可以透过窗户看外面,而外面的人却看不到屋内的情景。这是因为房间内外的明暗不同。

  阿拉伯国家的一些现代建筑中,也常能见到马什拉比亚花窗。比如迪拜购物中心苹果店,就在外立面建了一圈用碳纤维制成的可以推拉变形的马什拉比亚花窗装饰。白天用它遮阳,同时不影响顾客观看户外的景色,阳光透过花窗投下的独特花纹,增添了空间的灵动活泼;晚上将花窗装饰收起来,店内的阳台一下子就与外面的灯光喷泉和夜色融为一体,如梦似幻。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安巴尔塔双子楼的外立面也采用了立体化的马什拉比亚花窗设计。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日本馆的外观设计也源于马什拉比亚花窗,而且日本设计师将花窗与日本的传统折纸艺术结合在一起,白色的遮阳外立面立体而生动,似要随风起舞。

  加拿大国家馆的外观整体为鼓状木质结构,外面还围了一圈细密的木栅栏,这个馆融入了两个阿拉伯元素。外立面的灵感来自马什拉比亚花窗;鼓的形状则是受阿拉伯手鼓的启发,这是阿拉伯人表演歌舞或讲故事时常用的乐器。加拿大住宅采用的木质结构与马什拉比亚花窗和阿拉伯手鼓融合,连接了加拿大文化与阿拉伯国家文化。

  此外,整个世博会三个宏伟的主入口也是在马什拉比亚花窗的基础上进行了简约且充满未来感的设计,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贝都因帐篷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

  芬兰国家馆名为“雪之角”,其外观如沙漠中一顶覆盖着白雪的帐篷,巧妙地将中东风情与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景色融合在一起。展馆入口就是“帐篷”掀起的一角,整个设计简洁而引人遐思。另一个欧洲国家瑞士的场馆也是受到贝都因帐篷的启发而设计的,将瑞士迷人的雪山、湖泊与沙漠帐篷合为一体。

  贝都因人被认为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而帐篷是这个游牧民族的传统居所。在当地语中,“贝都因”意为“住帐篷”,所以贝都因人也被称为“住在帐篷里的民族”。贝都因人习惯住在毛毡帐篷中,他们依赖骆驼过着游牧生活,安营住宿非常简单,帐篷一搭,便是住处。时至今日,不少居住在城市中的阿拉伯人依然喜欢在沙漠中置一顶帐篷当作别墅,每逢节假日就带着家人、呼朋唤友到自家帐篷欢聚,在星空下、炉火旁给孩子们讲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重温先辈的游牧生活……可以说,帐篷始终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家园,帐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连接起了阿拉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帐篷式的建筑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国际机场从外面看起来就是一座座连绵的帐篷。

  斋月期间,许多阿拉伯国家的高级酒店也会在室外搭建豪华的斋月帐篷,一些慈善机构还会在城市中搭建社区帐篷,提供免费开斋餐。

  风塔泥屋适应沙漠气候

  在瑞士馆旁边是奥地利馆,它朴素复古的外貌在一群或现代或科幻的建筑中十分显眼。奥地利馆是由47个高低错落的不规则圆锥体构成的,锥体的尖顶被截掉,锥底也以不同的倾斜角度和在不同的朝向截掉一部分,形成供游客进出的门和参观的通道。

  这是运用了阿拉伯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吉风塔”的原理,用本地的建筑材料——黏土建造的被动式节能建筑。巴吉风塔也被称为“风塔泥屋”,有5000多年的历史,高高的主体建筑起到了类似烟囱拔风的作用,开放式的顶层设计利于光线进入和空气流通,是非常适应沙漠气候的生态建筑。今天在阿拉伯乡村依然能够见到这种建筑,在迪拜的卓美亚古堡酒店复古的市集中也能看到风塔泥屋的身影。西班牙国家馆的风格与奥地利馆有类似之处,建筑呈截圆锥体,整体上是一系列被动节能降温的开放空间,这同样也是在向当地的巴吉风塔建筑智慧致敬。

  世博馆是多种文化的呈现,是人类文明交流的盛宴,此次阿联酋世博会一定会对增进世界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寒飞)

责任编辑:王怡婷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