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马浚伟:身份多样 岂止艺人

2020-11-02 09:34:15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记者 管乐)如今提起马浚伟,已不是简单以「艺人」标籤就能概括了。编剧、导演、监製,再到自製访谈节目,创办教育中心,乃至不久前以「娱圈真学霸」两度登上微博热搜,他的身份越来越多元化。在五光十色的演艺圈中浮浮沉沉27年,马浚伟已全无明星包袱,更多的是享受这些人生多重角色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在他看来,「趁着自己现在还有拚劲,还有能力,造福社会,帮助他人,将来能无憾地说声再见,那就够了」。

马浚伟身份多元,已不再局限为艺人(受访者供图)

  「我不是明星」

  今年7月,马浚伟顺利从北京大学EMBA毕业的消息让当事人两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无关乎娱乐八卦,亦非新作品问世,关键词之一是「论文查重率0.77%」,《中国青年报》更是点名表扬「49岁知名艺人马浚伟活到老学到老」。

  然而,被网友视作「娱圈真学霸」的马浚伟,无论是回应如潮般的「花式讚美」,还是事隔两月再谈及当时几近刷屏的热议,他依然很谦虚地说道:「大家实在是过誉了。我获得专业知识,答辩顺利通过,合格完成整个课程,已经很感恩很满足。」

  自从两年前入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马浚伟时不时地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比如自订校服,背新书包,完成课后作业,在校园内骑共享单车,与校友出遊、打球,等等,每一条都透着求知若渴的热诚与乐在其中的不倦。

  由於在1998年版《鹿鼎记》中塑造了经典的「康熙」一角,马浚伟走在校园裏自然很容易被认出,面对合影要求,他欣然答应。「坦白说,我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艺人这个身份。你可以说我是演员、歌手、导演、艺术工作者,但我绝对不是明星,所以没什麼包袱,去上课也没有包袱。」在学生平均年龄为30多岁的EMBA班裏,他并不介意有同学直言「我小时候就看过你演的戏」,於他来说,「处在演艺圈,有人知道你,是值得开心的。你幹这行,别人认出了你,你应该跟别人好好打一个招呼,认不出你,你才应该感到害怕。」

  不会输的奥秘

  说起北大,马浚伟有一股刹不住车似的絮叨劲儿,慷慨地分享北上求学的经历。网友评价他「又一次迎来了开挂般的人生」,纷纷希望「励志榜样」分享成功秘诀,对此马浚伟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不要怕输。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裏,他同时兼顾着香港的工作和北京的学业,因此不得不化身「空中飞人」,每个月都要飞往北京。事实上,在申请北大的同时,马浚伟亦有机会入读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一个是全然未知的异地读书生活,一个是自小生长的熟悉环境,权衡之下,他毅然选择了北京大学。「香港是我成长的地方,我对整个环境,包括金融体系,都比较清楚,但如果到北大,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分析问题的)角度、观点都不一样。重点是,我真的想让自己有一种到外地上课的感觉。」

  每月要在北大待上一周,充分体验从未有过的大学生活,忆起这段经历,马浚伟如数家珍:「我从来没有缺过课,没有请过假,出席率是百分百。所有功课,几乎都是班裏第一个交的。因为香港的工作那麼多,如果我不做,堆起来就会更多。所以每次从北大回香港,一个星期之内我肯定把所有功课都结束、交上去,然后就可以专心忙香港的工作。」

  京港两地的马不停蹄,学业与事业的「一心二用」,到如今一次就通过论文答辩,面对媒体、网友的称道,马浚伟一再谦虚地表示「他们把我讲得太厉害了」,「唯一值得做榜样的就是坚持,不要怕输。」在他看来,现在很多人所谓的理想只是想想而已,什麼都不幹,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害怕失败。「我从来不会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怀疑是没用的,还不如先去尝试,即便你知道结果会失败,如果你能承担(这个结果),那就行了。这样反而能闯出更多的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成长了。你学到的东西谁也拿不走,所以不会输的。」

  行动派 谂头多

  马浚伟是典型的行动派,他毫不讳言自己「绝对可以同时进行很多不同目标」。「娱圈真学霸」让他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也令马浚伟收穫了「时间管理大师」的「封号」。

  与马浚伟的访问,约在下午。在这之前,他已进行了好几项工作:上午八点,自修英语;十一点,在尖沙咀开会;十二点,到旺角开会。两个小时的访问结束之后,还有一个关於教育课程的会议等着他。

  「我是一个速度非常快的人,为什麼大家都说我时间管理这麼厉害?」马浚伟揭开谜底:「我的脑袋裏是分开了一个一个file(文件),非常systematic(有系统性)。背包裏也有一个一个小包,把我要的东西区分得整整齐齐,你看我的办公室,全部都是整整齐齐的,我脑袋裏面也就像这样,所以我随时都可以让自己转换到某一个身份,很快适应全新的环境。」

  综观这两年,除了北上读书,马浚伟对香港的工作亦是一刻也没放鬆,无论是幕前的演艺工作,还是转型幕后,担任舞台剧与电影的编剧、导演、监製,甚至是考取咖啡师证书,建立自家品牌咖啡,并且亲自策劃、主持访谈节目《缘来自咖啡》,种种这些均保持着高话题度。

  在他的人生字典裏,规劃已成一种习惯。「明年、后年要做什麼,我都已经计劃好了。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在我脑袋裏,它们都有一个进程。不止我自己,我希望公司整个团队都能保持统一的节奏。」

  在明年规劃的一系列项目中,令马浚伟颇为津津乐道的,要属针对青少年的表演艺术学校ideaQ。有感於当下的高压读书环境并不利於学生未来的发展,马浚伟希望自己设计的这套教育理念,通过传授唱歌、表演、跳舞、绘画、沟通这五种表现方式,帮助提升孩童的IQ(智商)、DQ(数字技术能力)、EQ(情商)和AQ(逆境应对能力)。他以自己中学毕业就出来工作为例,「我原本是一个读书不好的人,可是现在回想,我的成绩真的完全影响我的未来吗?好像没有。所以我就想让(学员)他们知道,除了学历,艺术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让他们开心,并且了解自己,还能够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知道什麼叫失败。」

  马不停蹄送暖

  「学而后知不足,越不足就越想学」,马浚伟说现在的自己就处於这种状态。7月结束北大EMBA课程,仅仅两个月后,他又投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藥学院的学习中。只不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关係,开学初始,不得不先在线上听课。然而,这场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生活方式的疫情并没有让马浚伟空閒下来,他身体力行呼籲大家加强防护,发起捐资捐物支援活动,为内地与香港的有需要人士奔走呼告。

  今年2、3月疫情严重时,马浚伟在居家抗疫期间不但完成北大毕业论文《互联网对香港电视行业的衝击与前景思考》,还写就第三部舞台剧《男人40 CEO》的剧本创作,并着手新电影的剧本构思。

  不仅如此,他还联合北大EMBA班的另一名同学在班裏发起捐款捐物活动。一周左右,全班的捐款就已达200万元人民币。众人拾柴火焰高,分散各地的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大量的N95口罩、防护衣等防疫用品,并送往内地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医院。从活动发起,到物资抵达,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在香港,马浚伟亦组织了一个名为「马同学送暖小组」的团队,多次为相关机构和需要帮助的家庭送去防疫物品。

  或许是多元的身份造就了马浚伟处事不乱又充满热诚的风格,自信、坦率,且敢於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虽然疫情已不是当下最热的话题,然而他谈起这持续至今的「战鬥」时依然会陷入沉思:「那段时间,对我来说,再次肯定了人生应该是怎样的──不光是成就自己,还要成就别人。在需要你的时候,你要去帮忙;把你拥有的,拿出来分享予他人。」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