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全景解码新疆博物馆③丨书大汉雄风 写西域新篇

2022-05-31 14:24:54大公网新疆文旅频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沿着时空隧道,闪回到1900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烟云中。公元75年,疏勒城内,面对数万匈奴大军,守将耿恭临危不乱,率三百将士坚守城池,“笮马粪汁而饮之”“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9个月后,战局扭转,守军等来援军,耿恭等生还的十三将士终归玉门。

  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印刻在汉代疏勒城旧址——今日奇台石城子遗址中。此次旅行的第二站——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新疆历史文物展》“两汉时期”展厅,诉说着这时光深处的历史故事。

  

  观众在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誓令疏勒出飞泉

  展厅中,一组瓦当、筒瓦和板瓦等建筑构件格外吸引观众。这些建筑构件正出土于奇台石城子遗址,古朴厚重,虽历经千年风雨剥蚀,但保存相对完整。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统辖整个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记载,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一年后,发生了文章开头的故事。

  “奇台石城子遗址是新疆地区发现的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城遗址,是东汉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和治理的历史见证。”新疆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维国说,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等建筑材料,均采用中原的制作技艺,进一步说明西域与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

  

  观众在驻足观看石城子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唐代王维《老将行》一诗中,“誓令疏勒出飞泉”,正是讲述耿恭与将士坚守城池的故事。

  古时候的玺印符节作为神圣权力的象征,承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小小的印章上刻的不仅仅是字,更是历史的风云变幻。展厅中,有一枚1953年出土于新和县的“汉归义羌长印”,“归义”在秦汉时期特指边疆少数民族归顺于中原王朝的管辖,“这枚印章应该是汉朝中央政权颁发给新疆南部地区古代羌族首领的官印,也是汉朝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的见证。”新疆博物馆讲解员帕丽巴克·激浪说,展出的另一枚印章“司禾府印”,是汉朝在新疆地区屯田戍守、建设边疆的历史见证。  

  

  《新疆历史文物展》展出的“司禾府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在重大的军事行动胜利后刻石纪功,在中国古代有悠久的传统。东汉时期,敦煌太守裴岑率领士兵,大破北匈奴于天山,在新疆东部的巴里坤湖畔立下一座石碑,这就是本次展览首次展出的“裴岑纪功碑”。还有以展板形式呈现的《任尚碑》,记叙了永元时期,汉王朝大破匈奴的事件……如今,古人往事已成烟云,唯有这些纪功碑刻,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影子。

  “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历代中央王朝在这里设官建制,屯田戍守、赠赐封赏、安辑诛伐等,又修筑烽燧,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密切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增强了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开创了新疆历史的新纪元。”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锦上中国”故事多

  “这些鸟兽、云纹的图案居然是织出来的,汉代的纺织技艺真了不起。”站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展柜前,观众李玉凤忍不住感叹。

  

  观众驻足观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帕里巴克·激浪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有成年男性手掌大小,以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织成。从右至左分别织有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禽瑞兽,在护臂的上方和下方分别用汉隶织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这件珍宝,是汉朝中央政府给予西域王公贵族的赠赐封赏,是汉朝中央政府管辖和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往来中,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必经之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里独特干燥的地理环境,考古工作者在楼兰和尼雅等地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罕见的汉代时期的丝织品。这些精美的锦、绢、丝、绮等丝织品在展台上相映成辉,讲述一个关于“锦上中国”的故事。

  站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前,27岁的古力扎帕尔·塔也尔手持稳定器,将这件精美文物的图片留存在手机中。“这件文物色彩绚丽,花纹繁复,图案精美,寓意吉祥,是做文创的最好素材。”作为福建非常道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的一名文创人员,古力扎帕尔从汉代织锦文物上寻找到了创作灵感。

  “望四海富贵寿为国庆”锦、“阳”字菱文锦女袜、“世无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手套……汉代时期出土各种色彩鲜艳、有文字的织锦让观众流连忘返。“这些丝织品来自中原,文字内容分为吉祥祈语、政治祈语、弘扬儒教教化及社会价值理念的祈语等。”孙维国说,大量文字织锦的发现,实证了汉朝治理西域的历史史实,有力地表明了古代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自觉的、深层次的认同。

  

  来自深圳的游客江志耘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苍颉篇》成为教材 

  2016年底上映的网络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让许多人对精绝古国产生浓厚兴趣。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进入尼雅,掘获26枚木简,其中一枚残简写有:汉精绝王承书从……等字,准确表明尼雅遗址就是汉朝属下精绝王国故址。此次首次展出的汉简《苍颉篇》就是在尼雅遗址发现的。

  西汉统一西域后,汉语文成为西域官方通用语言文字,得到广泛传播。“汉简《苍颉篇》在新疆出土,充分说明两汉时期,新疆大地已经推行全国通用的汉语小学语文教材,并把汉字作为官方沟通主要文字,有效地保障了政令的畅通。”阿迪力说,西域各城郭中,当时都设有“译长”这个职位,负责汉语和当地语言互译。

  《苍颉篇》木简旁,陈列着几枚佉卢文木牍,虽然使用的佉卢文,但却采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泥封”封缄形式。“这些木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更表明当时新疆各民族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孙维国说。

  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启了东西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通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连接着东方和西方,成为多种文明的荟萃之地。《新疆历史文物展》“两汉时期”展厅,一件件文物展现了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史实。

 

  资料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徐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