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全景解码新疆博物馆④ | 在历史的细节中读懂楼兰龟兹

2022-05-31 14:38:32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由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边塞诗,流传千古。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楼兰在东晋期间就悄然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唐朝虽已无楼兰,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十分显著,曾是西出阳关以及东入西域的必经之地,楼兰一词因而被文人墨客用于抒发家国情怀,屡见于边塞诗之中。

  此次时空旅行的第三站,请随记者一同穿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新疆历史文物展》中,探秘1600年前的楼兰往事和那个时代的历史细节。

  

  5月25日上午,魏晋南北朝展厅,讲解员在向参观者介绍楼兰壁画墓情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壁画、课本和带钩

  进入“魏晋南北朝”展厅,楼兰古城出土的部分文物和首次亮相的楼兰方城东北壁画墓,成为关注的焦点。

  楼兰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汉时期,其位于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道,曾在中原王朝统一西域、维护丝绸之路交通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公元4世纪后,楼兰神秘消失。

  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发现了楼兰,消息一经公布,轰动世界。此后,英国的斯坦因、美国的亨廷顿、日本的橘瑞超等人,先后踏入楼兰古城,盗取了大量珍贵文物。

  楼兰是怎样的一个绿洲城邦?楼兰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

  楼兰方城东北壁画墓重现了楼兰发掘现场。记者从展厅中央一幅名为《宴饮图》的大型壁画上看到,上有三男三女,人物头部虽已看不见,但从其手持精致钵或杯、身着时尚考究的服饰可以看出,他们正在“开怀畅饮”。

  配以旁边展柜的壁画图片可以了解到,他们平时除了“把酒言欢”,还有斗驼、斗马等娱乐活动,生活很丰富、精致。

  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说,楼兰方城东北壁画墓是考古工作者2003年在若羌县罗布泊西北荒漠地带清理的墓葬,壁画内容反映的是墓主生前生活,墓主人有可能是丝绸商道上的粟特人,也有可能是当时的贵族,“墓葬中的壁画和阿斯塔那墓地中的壁画、库车友谊路砖室墓中的壁画一样,都深受甘肃河西地区丧葬文化的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

  

  楼兰LA遗址出土《急就章》。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楼兰的小学生课本长啥样?出土于楼兰LA遗址《急就章》的文书图片,向我们还原了当时小学课本的模样。据悉,《急就章》是从中原传入新疆地区年代较早的古代小学读物。

  在楼兰出土的文物中,一枚精致的铜带钩引起不少参观者好奇。这枚铜带钩呈S形,首端上部有一个柱状凸起,尾端向内侧弯曲。“这枚带钩是魏晋时期楼兰官员束腰的用具。”阿迪力·阿布力孜说,带钩是中原古代贵族束腰用的用具,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金、银、铁、玉等材料制作的,功能和今天人们的腰带一样。

  “搬来”库车友谊路墓葬

  楼兰方城东北壁画墓的旁边,是一座形制特别的仿砖室墓,看上去独特又有艺术感。青砖修葺,拱形墓顶,墓门上部有照墙,上有砖雕的成排椽头,照墙的青砖上还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等雕饰。

  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室文博馆员巴音其其格介绍,这里还原的是库车友谊路砖室墓的墓葬形制。库车友谊路砖室墓是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共有15座,可分为竖穴单室砖墓、斜坡墓道单砖室和斜坡墓道前后双室3种,曾出土陶器、铜镜、钱币等大量珍贵文物。陶器以单耳罐、双耳罐、双系罐等实用器为主,具有塔里木盆地周缘汉晋时期陶器的文化特征。

  墓室有多个墓主,墓主有口含钱币、手握钱币的现象。据考古工作者分析,墓主可能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龟兹贵族,也可能是居住在当地的屯戍军吏或河西移民。

  

  库车友谊路砖室墓仿品,墓门上有照墙,上有砖雕的成排椽头,青砖上还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等雕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库车古称龟兹,是两汉时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著名绿洲城邦。张骞通西域后,龟兹与汉王朝在政治、经济上的关系一直相当密切。汉宣帝时,龟兹国王绛宾求娶解忧公主女弟史为妻,成为汉朝皇家外孙女婿,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早在西汉时期,龟兹已有一定数量来自中原地区的迁移人口。东汉章和元年,班超大败莎车、龟兹,永元三年重设西域都护,自此,龟兹成为汉王朝经营西域的中心。

  魏晋至前凉时期,中原王朝设西域长史,龟兹仍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前秦吕光征讨龟兹时,所见龟兹国“城有三重,外城与长安城等。室屋壮丽,饰以琅玕金玉”。由此可见,汉文化对龟兹地区影响很深,而龟兹音乐和舞蹈也是在那个时候,传入中原地区的。

  

  库车友谊路砖室墓仿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库车友谊路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与中原、河西地区汉晋时期文化密不可分,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文献记载。这批资料对准确阐述汉晋时期国家治理西域的历史,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内涵,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巴音其其格说。

  葡萄枣梨广泛种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屯田士卒带来的先进农具、农作物和牛耕技术,推动了西域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等得到恢复发展。尤其是葡萄种植等园艺业,因中原的先进农具和技术,获得普遍推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城邦的园艺业得到推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多件关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造方面的文书。史载,公元384年,吕光率兵西进龟兹时,该地富户“厚于养生,家有葡萄酒。或至千斛,经十年不败。”可见,葡萄种植业已非常发达,除了葡萄,枣、梨、梅(李)等果品在西域也有种植。

  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记》里展示了尼雅遗址的果园风貌,称那里有干枯了的成排桃、杏、梅、苹果以及葡萄树等。1996年中日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曾公布,他们在尼雅遗址发现了长达122米、宽约68.5米的果园,园子里还埋了一个直径为60厘米的大瓮,瓮可能和酿酒有关。

  

  吐鲁番出土葡萄枣树的文书。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阿斯塔那出土的文书显示,公元5世纪前半叶,高昌以葡萄园为主的园艺业已具相当规模。当时,葡萄园占高昌田地总量的10%。无核白、马奶子、红葡萄等品种,在历史文献上已经有记载。

  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古墓还发现了数十枚红枣核、梨干、梅干,年代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发现进一步印证,葡萄,梨、梅、红枣等经济作物在当地已经推广种植。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吐鲁番出土葡萄种植的文书。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以酿造葡萄酒为主的酿造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经生体”抄写的《三国志》

  公元前1世纪前后,佛教文化传入西域。公元4世纪至10世纪,佛教文化进入鼎盛,伴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和发展,西域形成了鄯善、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多个佛教文化中心。以佛教经典诠释、翻译、寺院建筑和雕塑、壁画为内容的佛教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西域佛教极富多元性,既融合了古代印度、波斯及中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强烈的西域文化特点,并对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文学及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厅展示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1965年出土于吐鲁番安乐城遗址南边一座废弃佛塔的陶瓮中,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同时出土的,有还有《妙法莲华经》佛经残卷等。

  阿迪力·阿布力孜说,受佛教文化影响,这两份残卷字体是抄写佛经时使用的字体,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隶书。当时,印刷术还未出现或者未被普遍使用,佛经需求量大,质量要求较高,抄写佛经的“经生”形成专门的行业,而抄经的字体也逐渐形成,被称为“经生体”或“抄经体”。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原本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但由于这本史书传入高昌后,深受当地居民喜爱,以至于佛寺的僧侣们在抄写佛经的同时,也抽空抄写这本名著。这件残页用笔丰腆、字距紧密、使转灵活、富有动态,可见其书写速度较快,从中可以领略到1500多年前书法艺术的风采,也展现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紧密的文化交流。

 
资料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徐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