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碧野青石话沧桑,风吹草低见牛羊——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

2022-06-09 16:27:20大公网新疆文旅频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是东天山地区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之一,共发现石结构房址500余座,墓葬近1000座,岩画近2500块。2006~2007年发掘了遗址东南部中心区域的1座石筑高台、4座石围居住基址和12座墓葬,取得了重要收获。

  石筑高台和石围居住基址的年代均处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是古代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石筑高台级别较高,可能还具有一定的礼制意义。这些房址普遍经过了多次使用,多层室内地面上见有灶、灰坑、柱洞等遗迹,并保留有仍放置在原地的大型陶炊器、粮食储藏器、饮食器,石磨盘、石磨棒、石锄等农业工具,以及大麦、家畜骨骼等动植物遗存。为今后该类遗迹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墓葬的年代大多集中战国晚期至西汉。较大的墓葬流行完整殉马或骆驼,有的还有人牲的习俗。

  专家评介:

  东黑沟遗址是我国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有益尝试。发掘者用考古学的思路,确认了居址、墓葬、岩画等属于古代游牧文化的基本要素,并试图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岩画进行分析、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入选时间:2007年

  典型器物

  石筑高台及石围居住基址代表性陶器包括双腹耳深腹罐、双腹耳鼓腹罐、双沿(颈)肩耳罐、双耳圈足罐、双鋬或双耳圜底釜、椭圆形盆等,与巴里坤南湾墓地较为接近。

  岩画

  遗址区分布有丰富的岩画,其中有的动物图案特征鲜明,和墓葬出土的动物纹金银箔饰具有文化上的联系。

  石筑高台和石围居住基址

  石筑高台和石围居住基址,为一组复合建筑,总面积超过3000 平方米,由多座单间、套间房屋和人工平台相连构成,规模最大的石筑高台位于南部中心。推测石筑高台为中心建筑,套间房可能代表一个日常居住生活单元,单间房是附属设施。

  石筑高台上层使用面南部以石砌灶为中心,周边围绕8个大型石磨盘。灶附近分布有原地破碎的陶釜、陶双腹耳深腹罐,石磨盘附近分布有石磨棒、石杵、石锄等农业工具。

  石筑高台下层使用面上叠压着一层木炭堆积,有的木炭保存较好,能观察到木构屋顶的结构。其上又有一层纯净的土坯堆积。因此推测高台顶部为木构架,以土坯覆盖,因起火而被突然废弃。

  石筑高台下层使用面南部也以石砌灶为中心,周边除了与上层使用面同样的陶器、石磨盘等遗物之外,还分布有器座坑、储粮坑、羊骨坑。室内有排列整齐的柱洞,有的还有碳化的木柱残余。

  石围居住基址

  F1-F4 均位于石筑高台北侧,南北相连并排分布,墙体共用。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前后双套间房,门道向东。前间较为空旷,后间分布有灶、灰坑、柱洞、石磨盘、羊骨、陶器、石器等遗迹遗物。

  储粮坑

  H19 坑底经过夯打和烘烤,放置成堆的碳化大麦,说明了人类储藏粮食的行为。

  葬具及人骨

  墓葬流行木葬具或石葬具,单人仰身直肢葬,上半身常被扰乱。较大墓葬常见完整的殉马或骆驼。有的墓葬还见有人牲,多被肢解。墓葬中,墓主和人牲出土遗物显示不同的文化面貌,可能代表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

  出土金饰

  大型墓葬M12 出土较多金银器,多为箔饰片。其中有的以锤牒工艺做出怪兽动物纹样,具有欧亚草原游牧文化风格。

   

责任编辑:徐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