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近代状元实业家”系列四之三张謇/中国社会近代化先驱──张謇/姜舜源文、图

2019-09-22 04:23: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张謇曾说:“父教育而母实业”,反映了这位状元实业家的历史担当,远胜至今不少成功商人。胡适说:“他独力开闢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於一方,而影响及於全国。”三十年间南通一直是当时“模範县”,而不是“张家的城”。

  张謇(一八五三至一九二六年),字季直、元方,号啬庵,初名吴起元,江苏南通人(图①)。出身於普通农家,早年曾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与袁世凯一起随吴军应邀开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兵变”,已崭露头角。光绪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年)四月初五日,“策试天下贡士陶世凤等三百十一人於保和殿”,四十二岁的张謇得中状元。初九日,“上(光绪帝)御太和殿传胪,授一甲三人张謇为翰林院修撰。”(《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三九)这是他春风得意的日子,也是光绪帝为时不长相对独立执政的时期,但也是国家内忧外患的时候。两个月后的六月二十三日(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不宣而战,突袭清军北洋水师,中日战争爆发。

  实业抗日 奉旨办厂

  甲午战争爆发前,张謇就追随时为军机大臣的翁同龢力主抗战,被视为以光绪帝为首的对日主战派。《清续文献通考.四裔考二》:“枢臣翁同龢握大政,修撰张謇其门生最亲,力主战,并言北洋兵可恃,乃决备战。”当年九月,张謇因父丧回乡守制。清政府战败后除被迫割地赔款之外,《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设工厂,以进一步佔领中国市场。於是翁同龢、张之洞等力主抵抗者,转向实业上抵制日本侵略。“光绪二十一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以《马关条约》许日人在内地设立工厂,乃谋自设织布、织绸等厂,於江南北苏州、通州各一。苏(州)任陆润庠,通(州)任张謇,为设公司集资提倡。次年(一八九五年),张謇与督臣(继任总督)刘坤一,议兴通州‘大生纱厂’,招商劝股,计定纱锭二万股,本六十万,分举通董、沪董任。通州集股二十万,上海集股四十万。”(《清续文献通考.实业考八》)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南通棉花“力韧丝长,冠绝亚洲”,棉纱销路旺,张謇决定先在通州办棉纺厂,厂名取《周易.繫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图②)

  “振兴商务 保我利权”

  张之洞於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上光绪帝《保荐经济特科人才摺并清单》,称张謇不但通晓东西方科学技术,而且是学以致用的实幹人才:“翰林院修撰张謇,江苏通州人,学问富赡,才力开张,讲求东西各国政治、教育、各门学术,均能心知其意;办事切实、精密,洵为致用之才。”(《张文襄公奏议》卷五八)光绪帝发出上谕:“振兴商务,为富强至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製造,始足以保我利权”;“两江总督刘坤一奏,前署督臣张之洞在两江任内,叠奉谕旨,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纺纱等局,以收利权。当以通州、海门为产棉最盛之区,奏派在籍绅士翰林院修撰张謇,邀集绅商就地设厂,招股共办。”(《清续文献通考.实业考六》)

  设於南通唐闸的大生纱厂,是张謇实业之路第一块基石。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下,相继又办了大生二厂(崇明大生纺纱分厂)(图③)、三厂;为建立原棉供应基地,又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围垦沿海荒滩十余万亩,形成一个上下游循环的工业园。后为方便工业园的水路运输,又沿长江新建带发电厂的新港││天生港。《清续文献通考.舆地考八》(南)“通州”条末称:“光绪甲午以后,州人张謇提倡实业棉盐,增益纱布,为出产大宗。汽船往来,泊州西北之‘天生港’,蔚为大埠。”

  一九○三年三月初一日商部奏准:“江苏在籍绅士,创设商业公司,卓著成效,请破格奖励”;清廷批示:“翰林院修撰张謇,著赏加三品衔,作为商部头等顾问官。”(《东华续录(光绪朝)》)

  进入民国后,张謇还与本家族一起投资数百万,新办了五家公司,兴垦荒地,发展棉植,南通成为纺织业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民族资本黄金期,一九一四到一九二一年的八年间,大生纱厂一厂、二厂利润达一千多万两;其中一九一九年,两厂赢利高达三百八十多万两。

  “父教育 母实业”

  张謇在故乡南通先后创办的以大生纱厂、大生二厂为旗舰的民族企业,包括三厂、八厂等多座棉纺厂,及广生油厂、资生铁冶厂、大兴麵厂、翰墨林印书局、阜生蚕桑染织公司、懋生房地产公司、大聪电话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泽生水利船闸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建成工业区、港口、电厂,铺设公路,架设桥樑,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

  同时按照自己“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包括一九○二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师範学校——通州师範学校,一九○五年创建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一九○七年创办农业学校和女子师範学校,一九○九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一九一二年创办医学专门学校、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学院)及各种中、初职业学校,大部分至今仍延续发展;以近代社会观念,开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事业;更设计了“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初步使南通成为我国第一座近代化城市,造福至今。

  社会担当 造福一方

  如今有研究者将“一城三镇”称之为“张謇实业群”。空间分布主要集中於南通老城区、唐闸镇、天生港镇和狼山镇。组成上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相继建成的居住、商业、教育、市政、交通等城市功能体系,包括各类建设共一百八十一项,其中教育类三十三项、工业类二十三项、农业类二十四项、居住类十七项、商业类二十四项、交通类二十八项、市政类七项、慈善类十三项、风景类十二项。建设进程始於一八九五年大生纱厂兴建,终於一九二六年张謇逝世。其间一八九五至一九○三年,以工业、教育等单项建设为主;一九○四至一九一一年,工、农、商项目建设全面展开;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一年,着眼区域协调发展和统筹规劃,交通、市政、慈善等建设加快推进;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建设衰弱至停滞。由於企业扩张太快及社会担当超负荷,至一九二五年大生集团负债严重,被债权人上海财团全面接管。

  作为第一位近代民族工业开拓者,张謇无法更多摆脱历史大环境限制,他的民族工业之路是成功的。

  民主思想 博物开苑

  张謇还是近代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一九○一年起就提倡“君主立宪”,宣统改元,一九○九当选为江苏谘议局议长(图④、⑤),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立宪派领袖。武昌起义发生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发布的《清帝退位诏书》,全权代表清廷的内阁总理袁世凯草拟后,交南方革命军,经张謇修改定稿。在他和新派官僚程德全斡旋下,江苏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和平革命”。民国成立后,出任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的国民政府实业总长。

  他於一九○三年赴日本考察宪政、实业与教育,对日本的博物馆、博览会深有感触,一九○五年在致大学士张之洞《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正式提请政府拿出秘不示人的内府珍宝,在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把本属於全民所有的传世文物,提供社会公众欣赏和研究;并对博览馆的性质、作用等作了周详规劃。这是极具现代民主社会意识的建议。清廷对这些近代化设施建设比较缓慢,比如现“北京动物园”前身——“农事试验场”,商部於一九○六年奏准开办,一九○八年开园;而国立博物馆终清之世未能面世,到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以国子监藏品为基础的“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以盛京皇宫、热河行宫收藏为基础的“古物陈列所”,才在北京相继成立。

  一九○五年,他以个人财力创办了“南通博物苑”,自任总理,在通州师範以西,购民房二十九户,迁移荒塚三千余座,平土筑垣,兴工建馆。该馆集收藏、展览、研究於一身,特别是强调对社会公众开放,以及配合师範学校教学,是一座完整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该苑早期有中馆、南馆、北馆和东馆等建筑,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文物与标本;苑内还种植树木花草,饲养鸟兽,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园林建筑(图⑥)。张謇不仅捐献出自己所藏,还与博物苑第一位苑主任孙钺一道,大力搜集中外动植物以及矿物标本、金石文物、先贤遗文。近代博物馆发展至今,一般是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分立,博物馆更与动植物园分离。如今的南通博物苑,仍然是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科,特别是保留着植物园性质的园囿,苑中广植花草树木、养殖珍禽鸟兽,与室内展品呼应,由此营造出一种高雅精緻而又轻鬆閒适的氛围。这种馆、园结合的特色,延续着创始者独到的博物馆理念,称作“博物苑”而非“博物院”,在业内独树一帜。(图⑦、⑧、⑨)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