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北京城中轴线 四之四\国家政务中心 完成建筑体系

2019-12-15 04:23: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北京紫禁城午门五凤楼 周乾摄

  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政府称“朝廷”。元明清三朝“朝廷”,就在北京城中轴线上及其两侧,从正阳门裏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到故宫保和殿(清朝深入至乾清宫),就是明清中央政府各部、院直至最高皇权衙署所在地,也就是当时国家“政务中心”。正如乾隆《钦定日下旧闻考》所称:“百司庶府,拱翊宸居,躔次星罗,上符法象。”(文武衙门拱卫大内展开,像天上群星朝向紫微垣)乾隆帝《宝月楼记》称,由宝月楼(今新华门)东望,“则紫禁(皇宫)、紫微(朝廷)”,“玉堂金马(翰林院)”。\姜舜源 文/图

  在当时交通及通讯条件下,朝廷各部院分列皇宫门前附近,方便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内阁直至皇上及时沟通。上承《管子》、《孟子》及《周礼》“匠人营国(营建国都)”的科学理念,吸收汉、唐、宋、金都城建设成功经验,以皇城为核心的元明清北京城,形成完美的城市建筑科学体系,是中华建筑典範、人类文明瑰宝。

  天安门前 六部府院

  古语“九重宫阙”、“天子九门”,实际上是说中轴线上以一道道门,分割成功能各不相同的区域。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门,往往是两两一组,区隔出一个功能单元。最南端外城永定门及其箭楼、内城正阳门及其箭楼,构成各自城防功能。大明(清)门(原址在今毛主席纪念堂南部)到天安门虽相距六百多米,但二者实际上是前后一组,两门之间东西两庑,是朝廷六部、府、院衙门。《钦定大清会典》:“大清门之内,千步廊东西向,各百有十间(各一百一十间),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间,皆联簷通脊”,东与长安左门相接,西与长安右门相接。这种“联簷通脊”的长廊房,与现存天安门至午门之间东西廊房基本相同,只是后者没有转角。大明门和长安左、右门,都是砖石结构券门式建筑,施琉璃斗拱飞簷,上覆黄琉璃瓦,类似明清皇陵大红门。这三座砖石门楼也可视作中央六部的门户,各门外立下马碑:“官员人等至此下马”,门内是步行区,车马禁行。

  东西相对、北端转角的各一百四十四间廊房,六部衙门的分布,明清大致相同。东廊自北而南,向东扩展至玉河(又称御河),分别是:宗人府(负责皇室事务)、吏部、兵部、户部、工部、鸿胪寺(负责国家典礼)、钦天监、太医院等;翰林院在长安左门之东,国家博物馆东公安部院内保存着翰林院部分建筑。当时民谣概括各部门所长:“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藥方,銮仪卫的轿杠。”銮仪卫好比如今礼宾车队,驾驶技术自不待言。西廊自北而南并向西扩展,分别是: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等司法机构。

  千步廊还有一个类似现代社会“政务公开”的功能:“凡吏、兵两部月选官掣签,刑部秋审(秋分会审死刑犯等重大案件,最后上报皇上朱笔“勾到”定谳),礼部乡、会试磨勘(阅卷官切磋出统一尺度,对全部试卷平衡排分)”,六部、九卿等“俱集於廊房之左右”,参与公示,以昭公正。“廊房之外,东为户部米仓,西为工部木仓”,朝廷官员们的俸米就近“出粮”。米仓原址大约就是现国家博物馆所在地,还留下“东江米巷”(东交民巷)等历史地名。

  午门朝房 “待漏阙下”

  端门与午门相距约三百五十米,前后构成一组。门内北部东西两庑各四十二间,一部分为都察院六科垣舍,吏、户、礼在东廊,兵、刑、工在西廊;其余为部、院、府、寺、监官员们,上朝“待漏阙下”或进宫办事时等候传召的“朝房”(《钦定日下旧闻考》)。东廊北端立康熙帝御製并手书《台省箴》满汉碑各一通。言官不掌握实权,只针对自己监察的部院工作挑毛病,当时京城民谣:“吏科官(用人),户科饭(粮食),刑科纸(状纸),工科炭(煤炭),兵科皂隶(警察),礼科看。”礼部除主管学校之外,基本是清水衙门,督察它的礼科就更清淡了。

  两廊的衙署越靠近皇宫,越机密重要。午门之内到太和门之间东西两庑,“东为稽察上谕处及内阁诰敕房(内阁机要文件收发处),西为繙书(外文翻译)房及起居注公署。”(《大清会典》)稽察上谕处专责各部门、各地对皇帝批示执行落实情况。

  朝政中枢 内阁、军机

  太和门东庑之东南,就是内阁公署了。因是唯一设於皇宫大内的政府机构,故称“内阁”。内阁在明代是朝廷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甚至对皇帝的批示也有“封还”的权力──“请您老人家重新考虑”。清代雍正起进一步摆脱阁权制约,皇上每天天不亮就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设“军机处”作智囊、参谋,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的值庐,设在毗邻皇帝寝宫养心殿的内右门外。

  清代内阁地位也很重要,其衙署格外注意保密,分内外两道围墙。大学士的直舍“内阁大堂”在内环正中,南向三间,对面为垂花门,东西两厢各三间。东厢为汉票签房,西厢为蒙古堂。外环为内阁学士们的办公室,汉本堂、满本堂已抵近南城墙根了。内外环的附房还有祝版房、满票签房、稽查房、大学士斋宿之所、档子房、典籍厅,是一整套政府中枢机关。

  河湖一体 城市水利

  北京城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奠定规劃设计基础,经明永乐增建及明清两代继续完善,最终形成严密科学的城市体系。单是河湖一体的紫禁城护城河设计,即出神入化。

  紫禁城护城河不是简单的防禦工事,而是京城水利体系的组成部分。河内沿距离城墙二十米,河宽五十二米,周长三千八百四十米,水深平均五米,平均蓄水量五十四万多立方米。这个尺度,是经科学计算后确定的。护城河总面积约近二十万平方米,相当於紫禁城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佔地七十二万平方米的紫禁城,若降一百毫米大雨,即有七点二万立方米雨水排入护城河,即使护城河不向御河宣泄,水位也不过提高三十六厘米;若以近三百毫米特大暴雨计,水位提高一米左右,最低处的东南角太庙以北,河水接近岸上地面,其他地方远不至於漫上河岸。北京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四百毫米,─次连降三百毫米的情况绝少。护城河正常水面之上富余的水容量,与紫禁城最大降水量相当。所以护城河既是给、排水的河道,也是一座调节水量的水库,相当於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的作用。它通过宫中内金水河和排水管网,实行给、排水功能,六百多年间紫禁城从无水患。

  紫禁城护城河还是京杭大运河水利体系的一部分。护城河水来自以西山昆明湖为水源的什刹海,由什刹海东南角地安门外西步梁桥向南,经西板桥、景山西门,进入护城河西北角即西北角楼对面,将护城河灌满。西护城河南端有暗沟一道,将水引入社稷坛南墙外,向东流过天安门外金水桥,至太庙南墙外注入御河(今改为南河沿地下河)。西护城河南端东折至午门西侧,由暗沟穿过午门西、东阙门,沿太庙西墙外南流东折,进入太庙戟门外的玉带河,向东南仍合入御河。在东华门外的护城河裏,也有一道暗沟,河水由此流经东安门(今南北黄城根之间)外望恩桥,注入御河。以上可见,护城河是什刹海流向御河,进而连通通州张家湾大运河的一段分支。

  十二楼台 屋宇博览

  房屋的根本功能是遮雨挡风,屋顶构造是建筑科学技术主要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总体构造为旋轮线“大屋顶”,《周礼》称为“宇”(屋簷)。北京城中轴线上,实用与艺术相结合,屋顶形式变幻多姿,好似中华建筑屋宇博览展示。

  午门城楼正楼、太和殿、乾清宫,分别是大朝、大内、皇居主座宫殿,採用元明清最高规格的“重簷庑殿顶”。其基本形式是“四面坡”,前后两坡在屋顶最高处相交,上立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在倾斜的垂脊处相合。屋顶都是单一色黄琉璃瓦,不使用雕饰繁缛脊饰,雍容典雅。之下依次为重簷歇山顶、单簷庑殿顶、单簷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卷棚顶等等。

  天安门、端门、太和门、保和殿、坤宁宫採用重簷歇山顶。这种屋顶综合庑殿、悬山两种形式。上簷的上半部是悬山,山花外露,垂脊垂直下降;上簷的下半部则为庑殿式,四条垂脊向两侧倾斜插入上半部悬山垂脊的下端,形成一个转折,下层簷则与庑殿顶下层簷相同,宏伟中多了几分壮丽。太和殿两厢体仁阁、弘义阁地位低於保和殿,则降为单簷庑殿顶。太和门两侧昭德门、贞度门是角门,再降两格为单簷歇山顶。正阳门是京城正门,“日丽中天”,加高为三重簷,但瓦色就降为黑瓦、绿剪边,富丽堂皇的皇城,向前门外民居商肆过渡。

  硬山顶即两面坡,两面山墙到顶,把檩木头封住在山墙裏。例如内阁大堂。悬山顶与硬山顶类似,但两山上方檩木伸出山墙之外,檩头上钉上博风板,使其不受风雨侵蚀。

  四角攒尖顶,建筑平面呈方形,四面坡面积相同,四条垂脊直通屋顶最高处,攒尖处安装宝顶。中和殿、交泰殿是单簷四角攒尖顶;午门城台上四个方亭是重簷四角攒尖顶。北京城中轴线制高点──景山主峰万春亭,是三重簷四角攒尖顶;两侧观妙亭、辑芳亭,是重簷六角攒尖;最外两侧周赏亭、富览亭,是重簷圆形攒尖。

  御花园裏钦安殿为盝顶,中央是个四边形平顶,四周是围脊,下面四面坡,彷彿重簷庑殿顶的上簷被截掉了上半部。

  景山主座绮望楼、御花园延晖阁,是歇山式卷棚顶。前后两面坡在屋顶最高处曲线交会,罗锅形瓦垄直通过去,就像用席子捲在棚顶一样。

  紫禁城上四隅的角楼,立面为三重簷。上层簷平面呈方形,屋顶是一个四角攒尖式方亭,和两个歇山式屋顶组合在一起。两条正脊的两端各置大吻,中心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四处簷角相交处建垂脊,宝顶同时又是两两相对的四条垂脊的会合点。二层簷的主体是四个抱厦的上簷,仍覆以歇山式屋顶。下层簷四面採用半坡腰簷的格局,四个窝角各出一条垂脊,四周用博脊与中心方亭连接相围,由二十条折线围成。在造型上似楼非楼、似阁非阁,由多种建筑造型组合成的一座複合体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採用盝顶,参酌“燕京八景”之首──北海“琼岛春荫”乾隆御碑造型,照古腾今,巍峨壮观,象征着近代以来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