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本港十大常见癌症之首。近日有研究指出,该病在包括香港等六个地方更有年轻化趋势,推测可能是与人们工作压力过大,饮食结构如多肉少菜,缺乏运动,长期睡眠不足导致免疫力下降,以及肥胖问题等因素有关。
註册中医郭岳峰受访时表示,肠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士,但近年求诊个案有五十岁以下,更有三十多岁的患者。大肠癌可分成结肠癌及直肠癌两类。常见的症状有大便带血、大便规律改变。大便隐血检查和大肠镜检查,都是有效的筛查和诊断方法。大肠镜检查更可以取出活体组织样本化验,以确定病理类型,其中以扩散至腺癌最为普遍。早期患者以手术切除肿瘤为根治方法,假如癌变部位是直肠,可能需要作造口。部分Ⅱ期及Ⅲ期患者在手术以后,需要接受辅助化疗或放射治疗。至於晚期患者可考虑接受化疗以纾缓病情。现时标靶藥物大大延长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但又同时带来不少副作用。
他续指,大肠癌属中医文献中“肠积”、“癥瘕”、“锁肛痔”等範畴。《黄帝内经》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胃肠道的疾病与饮食有明显的关係,所以大肠癌的成因包括了内因和外因。内因以正气亏虚和情志失调为主,外因以感受外邪和饮食所伤为主。正气亏虚指人体抗病能力下降,脾胃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加上不良情绪造成气机不畅,气血瘀滞。若经常进食生冷寒凉油腻煎炸的食物,湿热或痰湿便会积聚於肠道,损伤脾胃,久而成为肿块。中医藥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可以按照腹痛、腹泻、大便性状情况分别其虚实。实证者以大肠湿热为多,或兼夹瘀毒内结,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大便黏液或便血,肛门灼热,舌红或紫暗、苔黄腻等。治疗时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主,多用藤梨根、半枝莲、生薏苡仁等清热解毒利湿之藥物,白头翁汤为常用藥方之一,便血者可以加仙鹤草、地榆等凉血止血藥。虚证者以气血两虚为主,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体形消瘦,疲倦乏力,腹部隐隐作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或有齿印,脉沉细等。治疗时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为主,多用四君子汤、八珍汤、四神丸等藥方,其中常用的藥物有党参、炒白朮、茯苓、熟薏苡仁等。
郭医师强调,中医藥不单能减轻癌症治疗期间不适的症状,同时成为晚期患者(不适合手术及化疗)的另一个选择。使用中藥配针灸可纾缓患者疲倦、疼痛、便秘、食慾不振、失眠、淋巴水肿以及气喘的副作用,增强治疗作用,即所谓“增效减毒”。中医治疗可以贯穿癌症治疗的全过程,配合西医治疗,能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