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清代广东贡品撷英

2020-04-02 04:23: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清光绪时期“广繡竹石双凤图轴” 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或封疆大吏,向中央政府朝廷主要是皇帝进贡“贡品”,是宣示天子对“天下”主权的一种形式,从《尚书.禹贡》算起,经历了长期演变。《禹贡》所处夏禹时代的贡品,应该是地方向夏王缴赋的主要形式;到清代所谓贡品,是地方政府向朝廷户部缴纳赋税之外,封疆大吏向皇帝“输诚”的表示,象征意义大於实际意义。笔者研究发现,清代广东贡品也已经是社会化製造,而通过市场採办。\姜舜源 文/图

  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一六三○至一六九六年)《广东新语.黩货》,记载当时广东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有以广府为中心的“广货”,以海南琼州为中心的“琼货”,由西洋、南洋舶来品“洋货”,还有专门经营洋货的“十三行”等名目。当年全盛时“番舶衔尾而至”,中外客商和国家财税因此获利,故粤海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

  海上丝绸之路自唐末宋初兴盛,一般认为是因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佔据了河西走廊一带,陆上丝路受阻,於是激发了海上贸易通道。笔者认为这只是其原因之一。接下来的蒙古帝国地跨欧亚大陆,阻碍已经解除,但陆上丝路并未复兴。

  关键是晚唐宋代起,外贸商品中瓷器大幅上升,从如今发现南海沉船看,每船瓷器数以万、十万计,这是以驼队为主、翻山越岭的陆上丝路难以承担的。

  正如唐末宋初郑熊《番禺杂记》说的:“番商远国运宝货,非舶不可。”(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五)因为地处海上丝路前沿,粤海关在广东应运而生。晚唐广州司马刘恂《市舶录》称:“市舶者,其利不赀榷,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也。诸蛮之宝,五夫之珍,每岁山积。”(见宋叶廷珪《海录碎事》)粤海关税收入不可估量,几乎与户部财政收入相当,各国奇珍异宝堆山成岭,金山珠海,被称为国家的南方钱库。完全不是人们想像的唐宋广东落后情形。

  宋太祖开宝四年(九七一年),刚平定南汉数月之后,就任命时任广州知州潘美、尹崇珂并兼“市舶使”,设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广州成为最早设立海上贸易管理机构的地方。南宋早期诗人范成大上《盐法奏》也指出:“二广(广南西路、广南东路)为天子南库”。

  贡品专营 承做官服

  故宫博物院旧藏清晚期广东贡品“广繡花鸟博古插屏”,插屏背面背板内夹有一份“广东彩元字号”刻印的广告单张“仿帖”(图一)。单张作展开的传统卷轴书画状。右、左卷轴上为基本对仗的广告语:“原始老铺,向在广东藩台前,朝北门面开张;”“分设一栈,在广府前小马站口,朝北门面发货。”分别是老店、分店地址。

  中心文字内容依次可分为,业务範围:“本号承办进呈、入贡各等繡货;专办各省文武蟒袍、珍珠补褂、朝衣朝裙、女蟒霞珮,各式挽袖、花边裙花、宫妆云肩、旗妆繡货,珍珠翎花,洋金古龙,缂丝戳纱,拉锁顾繡;大小满汉荷包、朝带,上繡翎毛、花卉、鸟兽、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围屏寿帐、桌上插屏、斗方挂屏、炕上围屏、八扇挂屏、大小座屏、中堂对联、条幅挂屏、簷彩铺垫、被褥帐簷、灯燧幛燧,洋金银线、时款裤带、翎毛围扇、栏杆衣边、胭脂宫粉、绒线杂货,一应俱全。”

  服务保证:“本号不惜工本,拣选精工巧手,名繡俱仿名家书画,永无乡里工繡。”

  版权声明:“近有无耻匪徒,将乡里工繡低货混充,在外贱售哄骗,希图射利,以假冒真,致有鱼目混珠之杂。特此告知,以辨假而崇真。”

  品牌保证:“所有贡品繡货,童叟无欺,凡绅商赐顾者,请细认本号仿帖,庶不致於贻误也。”最后是店主署款:“彩元繡莊主人何竹斋谨识”,并钤“彩元”阳文印、“竹斋氏”阴文印。

  这件“仿帖”声明“广东彩元字号”第一项业务,就是“承办进呈、入贡”朝廷的“粤繡”贡品。说明广东地方官的贡品,已经进入市场化採办,而不是官办工厂提供。也因此,彩元字号老铺,开在广东布政使司(藩台)衙门对面;分店开在广州府衙门对面。

  第二项业务是“专办各省文武蟒袍、珍珠补褂、朝衣朝裙、女蟒霞珮”,即承接官员们官服的製作。明清官服按品级统一标準製作,但不是官家发放或提供,而是自己出资、自行製作,此“仿帖”是最直接的证明。

  广繡一绝 织男专美

  随着海上丝路商品贸易扩大,始自秦汉的广东丝织,从少量生产的奢侈品、贡品,至明清时期发展为大宗出口商品。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解决台湾问题后开放海禁,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锁定广州一口通商,广州垄断了中国与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一时成为中西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广繡”商品化日益成熟,广州繡坊、繡莊达五十多家,从业者达三千多人。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锦繡行近代行业商会“绮兰堂”应运而生。比起苏繡、湘繡、蜀繡,“广繡”突出特点是富丽和洋气,中西交融。使用各色丝绒线刺繡,其中金银线刺繡技艺独特,还开创性地使用进口孔雀羽毛加入纺线,成品与《红楼梦》中绚丽璀璨的“孔雀裘”类似。

  彩元字号“仿帖”宣传的第三宗业务,是以粤繡为主要内容的“桌上插屏、斗方挂屏、炕上围屏、八扇挂屏、大小座屏”等工艺品。这件花鸟博古插屏应属中型座屏,纵四十、横五十一厘米,清晚期作品。紫檀木座,嵌五彩螺钿边框。屏心为白素锻,繡花鸟、博古图案。图案分内外两层,以中间的花鸟草虫为主题,外层的博古纹为衬,花纹细巧繁密,设色以褐、棕、驼、米色为主色调,配以红、绿、黑、白、金等色,既柔和雅致,又明快富丽。针法除直针、扭针、铺针外,还有洒插针等複杂针法,擘丝极细,针脚平齐细薄。出人意表的是,这些巧夺天工的锦繡,并非出自织女之手──传统广繡繡工以男技师为主,男工为上手工,专繡重要部位;女工则为下手工,补繡背景和辅助部位。这是广繡与其他名繡不同之处。

  当时广州外贸型繡莊,一是自行设计样品供外商选择,二是直接承接来样加工定製。而彩元字号专营贡品,及针对达官贵人需求,因此繡品题材摹绘鼎彝古器,而且多取材宋徽宗宣和博古图谱,以製造玉堂富贵艺术氛围为能事。整个广繡呈现出传统题材与异国情调,共存共荣的景象。

  精準时鐘 官绅怀表

  广造鐘表是清代广东贡品的另一大类。我国北宋科学家苏颂研製的水运仪象台的天文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研製的“七宝灯漏”,都是领先世界的机械鐘表。但总的看,以发条为动力的近代化机械鐘表,还是在英法等欧洲国家率先成熟。广州鐘表行从仿製西洋鐘表起步,康雍乾时技术水平已很成熟,张琼魁等广东匠师,还被拔入清廷造办处供职。

  近代化的核心要义是速度。我们传统计时标準精确到“刻”(十五分鐘),其上是“时辰”(两小时、八刻)。而近代鐘表技术标準精确到“分”,后来又有“秒”。清代广造鐘表引领国产鐘表新潮流,它不但是一种商品,还承载着“速度”这一先进的近代化理念。除宫廷外,清代很多达官贵人佩戴怀表,比明代更有时间观念。例如林则徐每次觐见道光帝,都详细记载历时几刻鐘。

  “紫檀框群仙祝寿插屏鐘”(图二)是乾隆时广东官员进贡皇帝生日万寿节的贺礼。高一百三十四,宽一百一十一,厚二十七厘米。它以广造工艺品插屏为造型,把洋自鸣鐘与传统插屏融合一体。其边框是紫檀木嵌银丝,镂空铜镀金番莲花上,镶各色料石,组成万寿菊纹饰,衬以蓝色玻璃,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屏心以铜镀金为地,画面中心是一株古松和一株蟠桃树,蟠桃树上既有纍纍硕果、也有怒放鲜花。近处中间是珠宝的石桥,桥左端是青玉、孔雀石、青金石堆起的仙山,上置染牙楼亭;右端是青玉堆起的昆仑山;仙人们正下山过桥走向亭台去拜寿。底座中间是三套二针白珐瑯盘鐘。两侧绘西洋风景人物画,周围是铜镀金欧式花卉。座内有乐箱,按时演奏音乐。这是一件中西结合、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十八世纪工艺品。

  “铜镀金珐瑯转花活动人物鐘”(图三)则基本是纯欧洲风格,乾隆时期广造,高七十八,宽三十九,厚二十六点六厘米。通体铜镀金嵌透明珐瑯和彩色玻璃花。底层内装有一套以塔轮、发条为动力的音像装置乐箱,箱正面是转动的水法和玻璃花,两侧为风景油画。中层正面门可自动开启,内有活动人物。上层为鐘盘,周围镶色彩瑰丽的透明珐瑯和红绿玻璃花。鐘上设有启动机件,拧动机件后能发出乐声,水法、人物、花朵随乐转动。跑人、水法、转花、伴随音乐,是广造鐘表特色。到二十世纪中前期,鐘表还是香港著名製造业,可见十八世纪广造超前发展。

  岭南盆景 珐瑯贡品

  如同今人有时将礼品当成产品广告,清代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粤海关,以岭南珠宝盆景为贡品,使之进入清宫,作为各处宫院的室内陈设,着实为广东做了两百多年广告。

  园林学将我国盆景分为苏州、扬州、岭南、四川等八大风格流派。而以珠宝模仿树木、山石等普通盆景,将岭南活的树木、花草最佳生长期状态,固化为珠宝盆景,并且将牙雕、掐丝珐瑯、画珐瑯等岭南工艺特长融入其中,是岭南盆景的创造。

“掐丝珐瑯长方盆石榴盆景”(图四),石榴树幹木质涂金漆,树叶用铜片烧蓝,石榴以各色玛瑙雕琢。树下点缀桃树、灵芝、繡球花、山石、水草等,生意盎然。盆为掐丝珐瑯长方形,边缘及边角处装饰各式花纹,外壁作花边式开光,嵌画珐瑯西洋人物风景画,颇为洋气。“榴生百子”,此盆景适宜后妃宫室。

  “腊梅花树盆景”(图五),画珐瑯委角长方盆,盆外壁绘折枝花卉。腊梅树以染铜为叶,染牙为花瓣。周围衬染石山子、水晶海棠花、乳白色玻璃茶花、铜片小草等,枝幹苍劲,梅香浮动,富丽而典雅。查清代《宫中进单》,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八月初二日,广东巡抚岳浚进象牙盆景四对,这件盆景即其中之一。从时间看,显然是八月十三日乾隆帝万寿节的贡品。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