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清宫御藥房藥柜、藥袋\故宫博物院
“太医院”之名始於八百多年前金代。明、清太医院设於北京大明(清)门内东廊礼部衙门后,即现东交民巷西端路南。太医院为正五品衙门(司局级机构),编制共九十二人。“院使”即院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即副院长二人,正六品;其下为“御医”、“吏目”、“医士”和“医生”。
太医院所有人员都“专科肄业”,即受过系统医学教育。院中医术分科与近现代医学大致相同,包括大方脉(成人内科)、小方脉(儿科)、妇人(妇科)、疮疡(皮外科)等科。光绪末年,太医院使张仲元奏请开办医学堂,教学内容中西医兼备,并及算学、生理、英文、理化;培养学生德、智、体并重;学制分五年中学班加八年高等班。这些未及实行,几年后清朝便已结束。
清代太医院有在各宫内侍值的“宫值”,在皇帝居处的乾清宫、太后居处的慈宁宫等六处宫院之外待命的“六值”。坤宁门裏西庑北端,为最大太医值房──乾清宫值房。乾清宫东五所之一的寿藥房,是宫中最大藥材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