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17套红外线测温布防 北京西客站“守门”\新基建发围 金睛火眼抗疫

2020-05-11 04:23: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乘客通过安装红外体温检测防控系统的西客站出站口A

  “智慧城市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城市的精準感知,满足人们对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时代凌宇科技公司董事长黄孝斌博士对大公报描述他在12年前创业时的梦想。而今年当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侵扰人们时,他对智慧城市和智慧应急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大数据战役由於快速和精準,因此最适合疫情防控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和协调指挥。”

  大公报记者 孙志

  今年2月,由时代凌宇负责运维的“智慧西站”迅速扩容:加装在出站口的17套“红外体温检测防控系统”在大人流条件下做到一秒内同时监测15人,体温误差不超过0.3℃,人脸识别、数据存储和分析等,这一系列智能响应为拱卫首都、守护健康立下功劳。

  大年三十,黄孝斌通过微信群召开紧急办公会,专题研究西客站出站口大流量旅客体温快速精準检测问题。大年初一,会同常驻西客站的信息化运维团队一道展开工作。大年初二,展开现场踏勘工作,当天做出详细设计、施工方案,开始平台软件研发工作;当晚完成全部前期管线的敷设预埋工作。一天几十个电话联繫厂家,确保以最快时间保证设备分批到货。“每一步都密锣紧鼓,疫情期间每一天都是在与时间赛跑。”黄孝斌说。

  硬核和硬仗 下了“死命令”

  “硬核”和“善打硬仗”是外界对於时代凌宇公司和黄孝斌管理风格的评价。然而风格不是一天形成,既和公司定位有关,又与历经实战考验有关。事业一部副总经理刘春光则称黄孝斌是“技术流”,这名“国家万人计劃领军人才”,个人拥有19项发明专利,具有理工男的典型特征,思维缜密,行动派。

  黄孝斌2007年开始创业,对於当时註册资金只有4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的科技型小公司来讲,“人才、资金、品牌、资质和业绩,这几个坎儿就像一个死循环状态,相辅相成,哪一个环节突破了才能有下一个环节,所以虽然我们有很多的理想,但是一开始落地,你就要面临生存的挑战。”黄孝斌回忆说。所以,抓住机会就意味着透过缝隙赢得了生存空间。

  接受公司指派前往北京西客站的刘春光表示,时间和技术的压力对於已有十多年积累的公司团队,已不是大问题,成熟的应急方案都能很好地化解。他做过高强度的城市副中心行政智能办公项目建设,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要在赶工的节奏下确保交付使用。这次特殊性是疫情风险和要克服心理的压力,鉴於对疫情的高度重视,公司高层也给他下了“死命令”。而他也认为公司“善打硬仗,关键时刻要体现责任担当”。

  大客流大面积 探测难度大

  至於北京西客站加装红外测温设备的难点,刘春光坦言:“每个出站口环境不一样,测温对於人的照射角度,安装高度都受影响,特别是要考虑每个出站口的客流基本上是在日均5000人。这种对於大客流的大面积探测,要让设备实际发挥效果,是一个挑战。”

  “覆盖4个出站口的17套红外线检测设备,安装到位后只是在出站闸机上方增设了一排白色的红外摄像机和黑色的恒温校温仪,出站旅客跟平时一样,不需停留就可快速通过。发现体温超过37.3℃的旅客,可自动报警提示并在后台自动截屏和视频数据供追溯。”时代凌宇IBA融合创新研究院樊勇博士介绍说。

  研发昼夜不休 打造智慧大脑

  黄孝斌还亲自带领公司研发队伍昼夜不休,根据不同需求研发出“北京市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检查系统”、“街乡居民疫情防控填报系统”等多个疫情防治软件系统,其中有智慧大脑针对返京隔离人员的每天2次督察,有确保监管单位掌握“三类场所”的疫情防控情况,还有覆盖所有镇街和所有社区(村)两种类型的网格图层数据,以及面向市民的“小凌疫查”公益小程序。

  创业之初的团队目前保持了90%的人员稳定,除了发展的硬道理,共同的情怀和理想没有因时间而泯灭,还有基於这项大家的事业所进行的股权结构设计,令主要骨幹都成为股东。“平时事情太多同员工交流不够,疫情期间倒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同事交流,我讲了几次课,核心还是要练好内功。”这位硬核董事长笃信公司的未来,繫於技术优势和人才保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