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沦陷期间,居民须将港币贱价兑成军票,外出要接受日军盘查,不从命者随时被打被杀
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开始,香港市民在日军统治下,度过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悲惨生活。日军佔领香港后,实行军事统治,军政府最高长官由攻佔香港的统帅酒井隆担任。一九四二年二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香港为佔领地,设立总督部,由矶谷廉介到香港出任佔领地总督。日本人虽然在名义上结束了军事管治,但实际上仍然靠刺刀去控制香港社会。香港历史学者卫廷生、陈立峰形容“日治时期”,令“昔日港九繁荣面目,至此全非”。
逾万港人 惨遭杀害
日军统治香港的策略被内地历史学者许锡挥形容为“以华制英”和“以华制华”。首先,他们将英、美人士宣布为“敌国公民”,都关押在集中营。他们在长达三年的时间裏承受着饥饿、严厉的惩罚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拷打和死亡。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日寇认识到必须利用华人绅商名流才能控制社会,於是建立了“香港善后处理委员会”、“香港华民代表会”和“香港华民各界协议会”,这些组织的作用是协助日本统治者解决香港社会民生的问题。
日寇在香港随时宣布戒严,任意搜查民居和逮捕、杀害平民。据估计,日寇处死了超过一万名香港市民。又在市区街道设哨岗(例如目前湾仔皇后大道东入口处,便设有当时日军的哨岗)。路人经过哨岗不仅要接受搜身,还要向哨兵鞠躬行礼及被随意地羞辱。养和医院创院院长李树芬医生记述说,“引起港人最大民愤的是日军动不动就打华人的耳光”。市民生活在太阳旗下,内心充满恐怖和屈辱之感。英国历史学者韦尔许(Welsh)指出,“香港沦陷后,华人承受了最惨重的痛苦”。
千三学校 仅剩卅间
日寇宣传机构严密控制新闻舆论。内地史学家张丽指出,新闻媒体“只有甘为佔领当局当传声筒的文化机构才有生存的可能”。从一九四二年六月起,全港准许出版的中文报纸,皆受日寇的管制,大都只能登载日方供应的新闻电讯稿,或者转载广州亲日报纸的消息。此外,香港教育事业在“日治时期”一片凋零。香港大学高马可(Carrol)教授指出,“虽然日本人为香港贫民提供一些教育资源,但当时的教育体制基本上陷於崩溃”。战前全港有中小学一千三百所,而一九四三年初统计,仅有三十四所复课,学生从十一万锐减至三千多。香港大学受到严重摧残,战火中部分建筑损毁。
私藏港币 即捕即杀
日军佔领初期,仍允许港币与日本军票同时流通,一步一步暗夺民产。一九四三年六月,日寇宣布,停止使用港币,只允许军票流通,强迫香港市民交出手中的所有港币,港人损失惨重。日本历史学者和仁廉夫指出“拥有港币的人身处险境”,他并记述了以下两则与私藏港币的惨案:在西营盘做卖茶水香烟生意的梁心亲眼看到,日军发现一个港人藏有港币后,马上把他刺死。另一个鱼贩,也被日军发现藏有港币,头部连中两枪而死。
日本政府又将香港的大量物资运走,以支持其战争需要。加上交通断绝,贸易停顿,粮食和各种生活用品极度匮乏,全港实行粮食定量配给制度。日本历史学者小林英夫、柴田善雅形容,“一九四四年以后香港普通市民生活之困苦,简直令人无法想像”。在贫困生活中饿死的人增加,尸体被随意搁置,甚至出现抢夺尸体争相食用的悲惨境地。此外,香港史家邝智文形容,“到了一九四五年,香港的粮食问题已到绝望阶段”。日军投降前两周,香港每日死於饥饿者,数达七十、八十之众。
“日治时期”的社会,一方面市面上百业萧条;另一方面,妓院、赌场一时兴旺起来,以供日军取乐,并增加税收。湾仔骆克道一带,则成了日军慰安所集中地。虽然已有慰安所的设立,以满足日军的兽慾,但日军强姦妇女事件亦无停止下来。李树芬医生当时在九龙开办一家医院,他估计在日治时期至少治疗了一万名强姦受害者。
百六万人 只余四成
日寇佔领期间,大批香港居民离开这个人间地狱,返回内地。佔领军当局为了减轻粮食压力,也实行了疏散人口的政策,强迫香港居民返乡。日寇用帆船将市民运送到华南海岸,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遣送,许多帆船,在途中被洗劫,有的帆船拖到公海后,便遭日寇击沉或放火烧毁,事后有不少烧焦了的尸体飘浮到海岸来。在逃难回乡的路上,沿途有倒毙的老人和被弃的婴孩。据统计,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时,香港原来的一百六十万人,仅剩下六十万。
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虽然日本人宣称香港从此进入“大东亚共荣圈”,但其实不过是被日本殖民统治。高马可指出,“日本人宣称把香港从英国管治中解放出来,但事实上日本人比英国人的统治残暴得多”。史家林友兰形容“日治时期”的最大特色,是“日本一下子便将英人在远东最大的经济堡垒搞垮了”。这个堡垒倒塌后,香港市民生活不但毫无改善,相反在日寇的统治下,市民生活的种种艰辛数不胜数。从日军进城的第一天起,香港市民便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境遇中,在日寇的“军刀”下渡过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悲惨生活。
作者为香港中史教师会会长
编者按
民族苦难,家国惨事,岂能用“利多於弊”来评断?今年香港考评局历史科的一道试题,震惊全社会。本期“人文历史”邀请历史教师李伟雄、梁勇分别讲述“三年零八个月”和日本侵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