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菩提心”/谭嗣同与“无我为众生”

2021-01-31 04:23: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杨仁山被称为“近代汉传佛教复兴之父”。/资料图片

  就汉传佛教而言,其在隋唐达到鼎盛,有宋一代尚存余脉,进入明清则是全面衰落。以至於到了清末民初,佛教一度沦为“死人的宗教”,只有老百姓家裏操办白事,才会想起找个和尚念经超度亡魂。不过凡事否极泰来,佛教也在衰颓至极之时,迎来了复兴的回响。一八六六年,一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约集朋友,广募资金,在南京创办了金陵刻经处。选觅善本,大量刻印,同时办学,讲授佛理。这个年轻人就是近代著名佛学家杨仁山,后世尊其为“近代汉传佛教复兴之父”。

  于晓非首先提到杨仁山的一位弟子。“一八九八年,清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意变法。当年,一位正在杨仁山先生席前听讲的学生突然奉诏入京,受命参与变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这位三十三岁的年轻学子慷慨赴死,成了中国近代为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杨仁山的这位高足就是谭嗣同。“谭嗣同身上展现的就是大乘的菩提心,完全无我为众生,这才是大乘佛教徒的风範。”

  除了这位名垂青史的入世门生,杨仁山还有两位佛学造诣极深的出世弟子:太虚和欧阳竟无。后来,太虚传印顺,印顺传证严;欧阳传经与吕澂,韩镜清闻法於欧阳。“因此,在汉传佛教复兴的谱系上,杨仁山先生是第一代,太虚、欧阳是第二代,印顺、吕澂、韩镜清是第三代,证严和我都属於第四代。”于晓非表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