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活化古蹟游系列③/锦田邓氏围村探古寻幽

2022-07-31 04:23: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帝书院(水头村)

  锦田是香港新界历史最悠久的地区,区内建有“五大围”,以及水头村、水尾村、祠堂村等村落,还集中了二帝书院、广瑜邓公祠、便母桥、周王二公书院、清乐邓公祠、锦田树屋等多个古蹟,每个景点相距仅数分锺步行路程,自然串连成一道文物径,是探古寻幽、一窥新界宗族生活堂奥的好去处。\大公报记者 谢敏娴(文、图)

  新界的氏族中,较为人熟悉的有五大族:邓、侯、彭、廖、文,而邓族是其中最早到来的一族。据《邓氏族谱》记载,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江西吉水人、承务郎邓汉黻宦游至广东,“乐粤俗之淳”,卜居于岑田(今锦田),成为邓族入粤始祖。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曾任广东阳春县令的邓汉黻曾孙邓符协,在卸任之后游览至锦田一带,因感其风景秀丽,遂迁居岑田圭角山(今锦田桂角山)下定居,并创办力瀛书斋,是香港已知最早的书院。

  邓族族人向来十分重视文教,因而创办了不少学舍。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来自锦田16位士绅在水头村兴建二帝书院,以供奉文武二帝及作研习学术的书室。邓族希望借着文武二帝的保佑,以提高子弟的科举成就。书院前院以白石铺砌,称为“白石巷”,入读的学子,故被称为“白石巷弟子”。后来不少学者亦曾在此讲学。

  重视族人教育

  二帝书院是一所两进式建筑,呈长方形,以青砖及夯土建成,外有围墙,围墙两端均设入口。前室供奉财帛星君,文星帝君、关圣帝君和文魁踢斗,中央隔一天井,后室为书斋。建筑设计简单而实用,屋脊、山墙及墙头均主要饰以花草小鸟图案的灰塑,而窗櫺则有不同纹饰的通风瓦,有古钱花案,也有不规则的几何图案。书斋内仍保留着旧时学生用的书桌,步入其中可想像当时学生的上课情况。

  寻访古蹟,对联匾额是少不了的诗意所在。书院内有草书写成的对联,“上座得南薰,五六月无暑气;下堂皆北面,二三更有书声”,另一联“品竹评花,得意时何思何虑,烹经煮史,解悟处无古无今”,笔飞墨舞的草书正是锦田的武举人邓英元所写。

  20世纪初推行现代教育,二帝书院演化成一所小学,约有学生30人。书院在“二战”期间已不再作学校,战后则一直弃置。荒废多年,残破不堪,部分天面、前院围墙及主墙经已倒塌,墙上灰塑更是模糊不清。直至1992年被列为法定古蹟,在邓二帝会成员的支持下,同年11月进行紧急维修,1994年底修复后的书院恢复昔日光彩,并开放供市民参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