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李和声精彩人生贡献多

2022-11-27 04:23: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李和声表演京胡曲牌《万年欢》。\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金融证券界知名人士、中文大学和声书院创办人李和声先生,因年高体弱、器官衰竭,上月底在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病逝,终年95岁,亲朋好友及业界人士闻讯均为之悼惜。\叶中敏

  在港沪籍人士素有“上海帮”和“宁波帮”之称,和众多同乡旧友一样,李和声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自沪来港,与好友徐国炯、应子贤合组顺隆公司,从事股票买卖,初时只是一家三人小公司,经营颇为困难。但由于三人勤奋拚搏,兼且长袖善舞,不久便在“上海帮”中打响了名堂,被称为“顺隆三剑客”,拥有大客户、进行大买卖,公司亦搬到了当时的康乐大厦(即今怡和大厦),后再迁金锺海富中心,三人声名鹊起,业务一日千里。

  在该段期间,李和声先加入金银贸易场,后再参与创办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联合交易所,更成为后者的创会董事。而李和声生前最津津乐道的“壮举”之一,便是参与了特区政府1998年的“打大鳄”行动,捍卫了港元地位,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及许仕仁等高官直接与他联络,什么时间出货、接货,经常一天几个电话商议。

  “顺隆三剑客”站稳脚跟

  当然,股海风云幻变无常,李和声和“顺隆”也曾陷入过多场危机以至灾难之中。回归前,港英殖民管治政府蓄意打压华人证券业,指控证券业钜子李福兆“操控交易”,人称“李校长”的富豪锒铛入狱,参与买卖的“顺隆”也几乎被“拉人封舖”。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次金融股灾,客户蜂拥“平仓”提货,“顺隆”眼看没顶,犹幸“三剑客”平日人脉广、有信用,四出求助之下,总算撑过了这一难关。这里面还有一些动人故事。

  已故“港龙”航空公司创办人、“毛纺大王”曹光彪,当时知道了“顺隆”面临倒闭的消息,立即主动打电话请李和声和徐国炯到公司见面。问明情况后,曹先生说,“永新”虽大,但资金不是我一人可以动用的,个人手边现金只有一亿元,留下4000万作日后生活费,6000万你们拿去好了。当时李、徐借贷多处“碰钉子”,对曹的慨助十分感动。曹光彪事后表示,大家都是上海人,当年他们来港创业也不容易,我不能眼看他们倒下而袖手旁观,丢的是我们全体上海人的面子。而其后李、徐也全数归还了曹先生的6000万元及其他借贷,“三剑客”的生意也比之前更红火了。

  酷爱京剧 “妇唱夫随”

  而对李和声个人来说,股票之外,另一件令他一辈子全情投入、废寝忘餐的事情,就是京剧。

  过去,在十里洋场的上海,除了“京朝派”、“海派”名角轮番粉墨登场,演出盛极一时之外,还有大批京剧爱好者组成“票房”,公余时间自娱自乐,梅兰芳、马连良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也要给票友面子,以至有盐业银行老板张伯驹生日“堂会”唱《空城计》自饰孔明,名家余叔岩为其配演王平的“佳话”。

  而自上世纪50年代初,大批沪籍人士来港开工厂、搞金融,站稳脚跟之后,一向以广东人睇“大戏”为主的港人社会,开始出现了京剧票房这一新生事物。一批沪籍工商界、文化界人士纷纷成立“票房”,开始“吊嗓子”、“票戏”,包括为东华三院等筹款演出,全盛时期大小票房有三四十家之众。其中,由製衣业钜子王统元成立的“华风”票房,实力最为雄厚,李和声亦于那时加入“华风”,其后更与名票金燮庭、张雨文、金如新、丁存坤等共组“振兴”票房,为本港票界与内地京剧界的交流合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上世纪70年代末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京津沪等地的京剧团相继访港演出,在港掀起了一股京剧热潮。面对每一个内地京剧团访港,“振兴”票房都予以热情接待,来时“接风”宴、走时“欢送”宴,还每场订购最贵的门票入座观赏和请客看戏。来港的“梅派”传人梅葆玖、“谭派”传人谭元寿以及童芷苓、马长礼、李世济、方荣翔等名角,对“振兴”诸位名票的唱功造诣及对京剧艺术的深入研究都大表佩服,青年一代的王立军、于魁智、张克、蓝文云等更纷纷提出了“拜师”要求,令两地的京剧艺术交流及传承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这其中,李和声可说是热情最高、投入最久、出力最多的一位,可以说,该段期间的内地京剧界,没有不知道李和声三个字的,剧团赴港演出,一定要找“李先生”、“李伯伯”帮忙,办事就会顺利得多。

  而更为难得的是,李和声酷爱“裘派”(裘盛戎)花脸,唱来维妙维肖、韵味十足,曾为东华三院筹款在大会堂登台演出唱做繁重的裘派名剧《坐寨盗马》,本人更拉得一手好胡琴。京剧票友固不易为,京剧“琴票”就更为难得,而李和声夫人尤婉云女士(已故)生前为“梅派”名票,曾登台演出整齣的梅派名剧《穆桂英挂帅》、《凤还巢》等,近3个小时的舞台演出全部由李和声操琴,名副其实的“妇唱夫随”,确实是菊坛票界罕见的美谈。

  创办和声书院培育学子

  李和声重视京剧,不仅“玩票”,还承担了在港承传推广的重任。他捐资创办的中文大学和声书院,与中大其他书院不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开设有京崑课程,学生可以选修算学分,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爱好京崑艺术的大学生。

  李和声生前连续担任上海总会会长10多年,一生爱国爱港爱京剧,在团结香港沪籍人士、弘扬京剧国粹、推动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培育莘莘学子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贡献是不容置疑和令人怀念的,而京剧票房文化如何在港延续下去、薪火相传,则是摆在全体京剧爱好者面前的迫切课题,亟待票界人士加强团结,共同努力,再创辉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