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老旧与鲜活/意大利学者的城市印记

2023-01-10 04:23: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深水埗弥漫老区风情。下图:旲堂(THY LAB)创办人Alberto。

  深水埗,因密密麻麻的旧唐楼、各式各样的人群以及热闹的露天市场而闻名,充斥着草根色彩。近年来,这里不断有咖啡店和艺文空间进驻,变成新的文青打卡聚集地。

  区内一条平凡、破旧的后巷里,出现了一块中文书法装饰字牌:旲堂。这里是研究电影和表演的人类学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兼职助理教授、旲堂(THY LAB)创办人Alberto Gerosa的工作室及放映空间所在地。\大公报记者 刘旅程(文、图)

  在深水埗喧嚣的街道背后,穿行于面目相似的横街直巷,宛如坠入迷宫。在Alberto别出心裁的设计下,绿植与《列子》《道德经》词句的招牌相互交错,将这条窄窄的陋巷装点得气韵生动,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深水埗让我更有灵感。”

  来香港近10年的Alberto,中文已经十分流利,2007年,20岁的他在网上找了一份工作,飞到上海,不料这是个骗局。不久后他换了工作,后来拿到意大利的大学奖学金,开始研究在中国的意大利人。几年后他返回意大利,又在其他许多国家居住过,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还是选择来到香港。不知不觉,来自意大利北部“丝绸城”科莫的Alberto,扎根深水埗已经快10年了,他说:“我还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地方,比深水埗让我更有灵感。”10年来,旲堂不但是一个社区放映空间,也举办了不少艺文活动,其间Alberto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文化和宗教研究博士,并拍摄纪录片。

  谈到香港,Alberto言语间带着憧憬。他说:“香港的历史注定她的特殊性,任何地方的城市文化都带有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任何地方的艺术作品都生长在自己的文化系统里,没办法看到外面。只有香港,可以将中西文化结合,看到香港以外的多元文化,在这种文化下,才能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在他看来,很多人即便生活在香港,但他们的社交圈其实是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好比去超市买菜,会发现很多菜来自世界各地,但它们同时出现在香港,这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儿交融。

  “在深水埗住了10年,现在我希望有机会重新来看这里,究竟下一个2033年的10年计划,会否搬去别的地方。”被问及在深水埗的居住感受时,Alberto坦言,2013年的深水埗和2023年的,肯定不再是同一个地方。“2013年,当你告诉别人你住在深水埗,别人会用奇怪的眼神审视你。那时候,深水埗没有名气,租金便宜人口密集,也有东南亚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非洲人等等,让人觉得非常混乱危险。”说到一半时,Alberto忍不住用手机展示深水埗的街景旧照,在一些经典的香港电影或者海外大制作电影中,可以看到深水埗常被选址作为取景地,其中街景和招牌令深水埗非常有旧时香港的风貌。

  “无法评价旧的痕迹减少是对还是错。”

  “2013年,我带很多人参观深水埗,发现非常多有趣的地方。但现在这些地方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愈来愈多的咖啡店,有点像所有国际城市统一的一种标准,但你无法评价旧的痕迹减少是对还是错,好像那些标志性的街头招牌,因为时代太久远,随时有掉下来砸到路人的危险,这时候不拆掉的话,店主需要花一些成本来翻新这些招牌,但多数店主不会乐意做这些事情。”

  锺情电影与表演艺术的Alberto说到和深水埗的缘分时,眼神里是透着光的。“我曾在深水埗遇到了自己非常欣赏的一位韩国导演金基德(已故),我主动上前打招呼。2019年,我邀请对方来THY LAB为本地捧场客作《阿里郎》朝鲜族民歌表演。”因为区内没有电影院,且在香港看电影并不便宜,Alberto就想: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免费的小影院呢?让喜欢电影的人都可以过来。

  这其中,他亦有更有趣的经历。“我做了一个表演,这个表演是关于上帝的,也是关于Maggie(张曼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电影好像愈来愈重要,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方法论,一个非常出名的电影明星,在有些观众眼里,好像高高在上。所以我做了一个表演艺术‘DO you believe in Maggie?’我放映了10天关于她的经典电影,希望她可以出现,我将此作为一个艺术实验。在最后一天,Maggie真的出现了。因此,她在我们眼中变得更加简单和纯粹。”

  “刚来时我不懂中文,愈学愈喜欢。”

  Alberto总是意犹未尽地聊及中国,甚至展示了他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上的中文名字:影波。据他介绍,影波这个名字源于德国艺术家Ingeborg Luescher。1936年出生在瑞士的Ingeborg Luescher,是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史泽曼(Harald Szeemann)的妻子,身为德国人,当时她却以“华人艺术家”身份参展,化名为生于1963年的“Ying Bo”。2022年,Alberto去到她位于瑞士的家,86岁Ingeborg Luescher将“Ying Bo”的名字赠予他,并进行了授予名字仪式。“我很懂中国,刚来时我不懂中文,愈学愈喜欢。来到这里,所有的一切让我觉得好像回家了,中国的文化,人情世故那些对我来说不像是一个新的文化,好像我一直都这样。我喜欢为了关系去做事情,例如认识了一个人,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那我会想和对方一起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我要做一件事情,然后需要去找很专业的人。在我眼里,那种人与人的连接、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