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韩东怀揣新闻理想。
2003年,一篇年轻记者的真实报道,改变了一亿中国人的一生。20年后,一部由青年导演拍摄的影片《不止不休》在新冠疫情后的春天上映,以凌厉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赤诚的情感表达,让人眼前一亮,引发广泛探讨和口碑传播。\林 枫
电影《不止不休》是由王晶执导,贾樟柯监制,白客、苗苗、张颂文领衔主演的影片,早在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2020年)已大放异彩,获提名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为该届电影节竞赛单元中唯一的华语片;其后又入围多伦多电影节,深受媒体和影评人关注。该片于3月下旬在内地上映,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呈现宽阔时代背景
影片受真实故事启发,讲述2003年的北京,一名高中学历的“北漂”青年韩东追寻记者梦,在寻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改变一亿中国人命运的故事。影片用记者的视角展开,串联起“非典”、矿难、立法破除乙肝歧视等国人记忆深处的大事件,同时又有“西祠胡同”中文社区、网吧这样的千禧年流行风潮,呈现出厚重宽阔的时代背景。
这部片是八十后导演王晶的长片处女作,他曾在贾樟柯电影团队中参与《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多部影片的制作,锺爱现实主义的故事和表现手法,此次执导《不止不休》也得到了贾家班的倾力协助,由贾樟柯监制,几乎是其原班人马打造。值得一提的彩蛋是,贾樟柯在片中客串的角色很适合他,颇接地气。
有人将该片与《我不是药神》对比,嫌煽情力度不够,明明有更灵巧的表达方式,明明有更多可渲染发挥的痛点,为何不拍,仿佛隔靴搔痒,无法打到观众泪点,显得笨拙。但这恰是该片难能可贵之处,没有把韩东塑造成平民英雄,而是让他作为普通人,去做他认为内心自洽的事。每当故事的情绪高潮来临,导演便把观众拉回理性,这种克制守拙的表达,让影片与片中韩东的选择产生了互文,沉静而不屈服,令观众产生朴素的动容。两处超现实场景设计,也令人眼前一亮。
调查记者与纸媒时代
谈及银幕上的记者形象,美国有《焦点追击》(Spotlight,又译《聚焦》),韩国有《揭密风暴》,日本有《新闻记者》。中国记者是怎样的一群人?中国记者的新闻理想是什么?
《不止不休》作为国产电影中少见的新闻题材片,没有去拍电视台里光鲜亮丽端坐对谈的记者,而是回到纸媒的黄金时代,去报社堆积如山的故纸堆里,拍调查记者的工作和生活。导演王晶曾透露,除了韩东有原型,片中90%的人物也都能找到原型,甚至该片不少群众演员就是记者,文学顾问也是资深新闻人,因此难得地还原了中国记者的方方面面:比如新闻如何生产,头版选题之争,报纸一旦定版难以撤稿;又比如记者普遍的高学历和低工资,熬夜吃速食等“不良生活习惯”,资深记者与实习记者之间的师徒关系……
记者形象的成功塑造,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演员出色的演技。在电视剧《三体》中饰演白沐霖的白客,在片中饰演实习记者韩东,演出了年轻记者追梦的执著和漂泊在大城市的心酸,很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这部片必定成为其代表作之一。而在年初爆火剧《狂飙》中饰演“大哥”高启强的张颂文,在《不止不休》中饰演资深记者黄江,是韩东的师傅和伯乐。张颂文的演技炉火纯青,出场戏风尘仆仆回到报社,匆忙间举手和同事示意,已让同是身为记者的笔者鼻酸流泪,忆起当初带自己入行的那位前辈。香烟黏嘴,因构思选题太入神;随时叼一块速食饼干,因采访途中来不及进食;报完题背包就走,因独家报道分秒必争……张颂文用丰满的细节,塑造出鲜活真实的记者形象。
记者又常面临两难选择,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要维持平衡,不让情感氾滥,但很多报道往往正是从同理心出发得来。观影时想起有句古语:“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或许是这一批中国调查记者的最佳注脚。
弥补疫后人心裂痕
新闻能做的事,电影也能。该片故事背景设定在2003年,“非典”疫情刚刚结束,剧本则早在2017年开始创作,但那时没有人知道,加剧逆全球化、人类社会撕裂的新冠疫情即将到来。大疫三年后,《不止不休》恰好在2023年春暖花开之时上映,万物复苏,人们重又从疫情中走出,迷惘需要被理想唤醒,创伤需要用情感治癒,裂痕需要经沟通弥补。影片向观众发问:“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导演王晶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情感其实能推动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缺乏沟通,缺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恐惧是人的本能,对疾病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会让人躲开很多东西,但人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也有共情的能力。正如影片英文名“The Best Is Yet To Come(明天会更好)”,2023年有这样一部片,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