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书海漫游/认识熊猫读懂中国──评《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谷中风

2023-05-01 04:23: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亨利.尼科尔斯著,黄建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如果要举出一种最能牵动人心的动物,我愿意选择熊猫。这个近年来以“团团”的新昵称活跃在网络上的生物,化身为“冰墩墩”等可爱形象,捕获了许多人的心。那么,熊猫是怎样与人类相遇的?牠从中国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英国作家亨利.尼科尔斯的《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黄建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与人类的第一次接触”、“环游世界之旅”和“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共十二章,如果抛开章节的结构,可以发现作者通过熊猫的故事,探讨和阐述了人类如何对待自然、中国如何走出衰弱重新屹立于世界等话题,并从文化和自然两个层面对熊猫的当下命运作出了反思。

  “谁是熊猫”的追寻

  熊猫是一种古老的生物,但人类真正认识熊猫的历史并不长。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貔貅、貘、驺虞等动物,都曾被认为是古人笔下的“熊猫”。尤其是驺虞,据记载其形象“白虎黑文,不食生物”,而且“有至信之德则应之”,很符合现代人对熊猫的祥瑞想像。但对熊猫真正作出科学描述晚至19世纪60年代。当时,热衷于博物学的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四川邓池沟发现了“一只完美的,黑白分明的熊”,他用拉丁文Ursus melanoleucus为牠命名,即“黑白相间的熊”,并说“我未曾在欧洲的博物馆看过这物种,而且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种类,也许牠将成为科学上的新发现!”不过,这种“黑白熊”究竟在生物学分类中如何定位,在科学家中引起了长期争论,德国人将其和熊科动物归于一类,而他们的英国同行则倾向于将其与小熊猫并列。直到分子生物学兴起,科学家在积累大量DNA数据的基础上于2010年作出了大熊猫所有基因组的完整排序,才得以确凿地说:大熊猫属于熊科。

  同样,对熊猫习性的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以书中生动描写的熊猫繁殖为例,大熊猫一度被认为对传宗接代没啥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加诸熊猫头上的这一“责难”被证明是不实之词。1963年北京动物园宣布了全球首例人工饲养熊猫成功繁殖的案例,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国家尝试熊猫繁殖的动力。1966年的莫斯科动物园里,来自伦敦动物园的熊猫姬姬和在苏联落户的熊猫安安演出了“拉郎配”的一幕,结局是安安捱了姬姬几个耳光后不欢而散。1968年,安安又被派远赴伦敦接续前缘,但仍以失败告终。八十年代,美国国家动物园的熊猫玲玲产下了幼崽。此后,借助于人工授精等干预手段,熊猫繁殖变得更加顺利。到了九十年代,研究者观察到了野生熊猫产子的情况:这头名为“娇娇”的熊猫“抬起了头,然后又低了下去。这时候一只洁白细小的东西,扭着身体从娇娇毛茸茸的胸口与手臂中爬了出来,牠的声音很纤细,就好像小狗呜呜咽咽一样……牠的大小宛如仓鼠,粉红色的身躯布满稀疏的白毛……每次这只幼崽惊叫时,娇娇就会用毛掌温柔地拍着牠,娇娇抱着牠的模样,就好像人类母亲抱着新生儿一样”。就这样,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熊猫才被认定具有自我维系的能力,“是演化成功的物种”。

  熊猫故事里的中国史

  本书把熊猫与人类的相遇,并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过程,和近代以来中国走出积贫积弱、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融合在一起。书中写到,在戴维在中国寻找大熊猫的那个年代,所到之处皆是鸦片造成的破坏,中华大地民生凋敝、精神萎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乏以“探险”为名到中国掳掠熊猫的西方人。比如,来自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华南远征队”、美国自然博物馆赞助的“塞奇华西远征队”,堂而皇之射杀大熊猫,大啖熊猫肉,把标本送回本国。在华盛顿特区博物馆资助下,传教士格雷厄姆在短短五年内,“就交给国家博物馆超过20只熊猫的标本,这些都是从宝兴或是汶川抓来的。格雷厄姆所捕获的最后一只熊猫的头骨,目前还展示在该馆的骨骼厅”。参与熊猫狩猎的英国上尉考特尼.布罗克河斯特自述,发现熊猫后,“我赶紧仔细瞄准,一发命中牠的脖子,当场杀死了牠。我不辞老远,从28000英里外的远方而来,就是为了射出这发子弹”。

熊猫的命运一如牠所栖息的土地,近代以来受尽了压迫和凌辱,任人宰割,如书中所言:“如此多的西方人可以在中国境内为所欲为地幹尽殖民主义的勾当,这就表示继清朝瓦解之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其实无力伸张其主权。”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方才结束。“在1949年10月1日的典礼上,毛泽东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方对熊猫的剥削就此结束。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表示其他任何国家对熊猫事务的参与,都必须严格遵守他们的条件。”

  新的历史条件下,熊猫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友谊大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书中指出,乒乓球和熊猫“都是中国与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的友好关系的象征”。1972年,尼克松结束对中国的访问时,得知中国将赠送一对熊猫给美国人民,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访问,当即对妻子说“这个消息一定会造成轰动”。事情如他所料。熊猫来到华盛顿后,“首都热闹得就好像选举季快到了一样。国家动物园的电话没有停过,每天收到的信件让邮件袋满得几乎撑破。”4月20日,国家博物馆开放熊猫供大众参观,这一天被称为“熊猫日”,有超过2万名民众来到动物园,入园人数超过去年同日的两倍。随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更有约七万五千人涌向动物园,造成了交通大堵塞。进入八十年代,中国政府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大熊猫不仅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对象,而且承载着中国人对人类愿景的美好祝愿,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自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

  熊猫形象的文化思考

  本书兼具科普和人文特色,不仅讲述熊猫故事,还有不少作者的反思。熊猫形象的塑造和认知,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作者提出,熊猫形象长期被广泛运用于各方面,比如T恤、明信片、海报、毛绒玩具等,这些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虚拟熊猫”给了我们一种亲切感,让人感觉已经认识了熊猫。另一方面,似乎又让人沉溺于虚拟熊猫,而忽略了对野生熊猫真实情况的认知。

   作者希望“在看到虚拟熊猫时,不会被故弄玄虚的外表欺骗,并且体会到难以捉摸的野生熊猫的神奇之处。”他指出,“野生熊猫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有很多。首先,真实的野生熊猫的持续存在(即使没有人可以真的看到牠们)赋予所有形态的虚拟熊猫一种奇特的正当性。”因为,“野生熊猫本身具有纯粹而简单的美,以及不可否认的神秘性”。而且,“野生熊猫的持续存在以及研究牠们的机会让这个世界更加有趣。大熊猫栖息地同时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这些栖息地同时也保护了熊猫之外的许多其他物种。但是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工作,绝对不只是保护这些迷人的动物,或者同时也受益的其他数千个濒危物种而已。野生熊猫的保护已经变成对我们人类的一种试炼。”诚哉斯言。翻读熊猫的命运,确实可以读懂历史、感悟文化。关心熊猫,其实也就是关心我们人类自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