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观众在故宫文华殿参观展览。\大公报记者张帅摄
2500多年前,佛教创立,法传东西。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的古代犍陀罗地区,是曾经佛法兴盛之地,东方叙事文学瑰宝的佛本生故事在这里应运而生,人类史上第一尊佛像、第一部“纸本”佛经均诞生于此。“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即日起至6月15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举行,这是截至目前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展览从古代犍陀罗文明发展的角度,充分展示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中国和东亚的影响。\大公报记者 张帅 北京报道
受多元文明影响
展览名称中“譬若香山”一词,来自鸠摩罗什译《弥勒大成经》,主要讲弥勒在未来世成佛,成佛的地方非常优美,“譬若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这里“香山”是一个理想国的象征,传说到处都弥漫着香味。在中国佛教史上,犍陀罗就是佛教世界的“理想国”。有学者认为,其中的“香山”即指犍陀罗。
犍陀罗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正好在亚欧大陆心脏地带,曾是文明的“十字路口”。在古代,来自古希腊的神话、美学和哲学、来自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弥赛亚信仰以及来自南亚的印度教、佛教在犍陀罗传播,相互影响,使犍陀罗的雕刻、建筑、绘画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腊三种元素而自成一体。
本次“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分为“芳香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犍陀罗艺术的辉煌”“犍陀罗艺术的余辉”三个单元,选取了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套),时代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不等;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30件(套),多从古代犍陀罗地区通过高原丝绸之路上斯瓦特、克什米尔等艺术中心进入西藏西部。
文化面貌丰富多样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犍陀罗一直为不同的王朝政权所掌控,文化面貌丰富多样,地区间文化类型互相混杂。犍陀罗地区的统治者由不同语言、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粉墨登场,由此奠定了犍陀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基础。
刚步入故宫文华殿,一件绿石小雕塑《河神像》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件雕像描绘了一个斜倚的留有胡子的男性形象,眼睛向左望去,腿部向右伸展,左腿的膝盖处弯曲。像旁有一只面向左侧趴卧的动物,头已残,河神的右手倚着动物的背部,手中似乎拿着丰饶角(装满鲜花和果物的羊角),神像的五官结构呈现出浓浓的古希腊风格。
波浪形的卷发、挺直的鼻梁,身体匀称,动感鲜明,犍陀罗艺术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强烈影响。在展览第一单元,一个敞口的酒神金碗造型美观,外层雕有心型图案,中层浮雕四头翼狮与四蕨类叶片,两者交错排布,中央头像呈希腊贵族面相,眉骨隆起,双眼圆睁,鼻梁较高,上唇留髭,络腮胡子浓密,长髮垂肩。一般认为这尊头像表现的是狄俄尼索斯,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护佑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
首创具像佛像
佛教兴起后,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凡遇需刻佛本人形象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公元1世纪后,随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遂有佛像的创作。学者认为,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即在于佛像的创造,人类史上第一尊佛像就诞生于此。
从故宫展品可以看出,犍陀罗地区佛像的制作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浮雕的风格,但是佛陀的肉髻、白毫、坐姿、手印又都体现出印度佛教经典的影响。专家对此的说法是,犍陀罗的佛教造像是在古希腊─罗马艺术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一种印度式佛陀形象。
展览第二单元以大量考古出土的犍陀罗遗址石刻浮雕,展示犍陀罗艺术极为辉煌、文化极为丰富的一面。在这里,可以看到犍陀罗艺术家利用释迦太子(佛陀出家前)的贵族形象创造出不同的菩萨形象,还可以看到在大乘佛教影响下,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时段的佛陀形象,其中《燃灯佛授记》浮雕作品虽保存并不完整,但儒童菩萨向妇女买花和为燃灯佛布髮掩泥的关键资讯却保留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佛传故事是犍陀罗艺术的经典题材。展览中,来自白沙瓦博物馆的佛传故事浮雕造像龛从上到下刻画了离开毗舍离城、佛陀涅槃、分舍利、起塔供养四个场景,这样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表现佛传故事的作品较为少见。此外,犍陀罗艺术中还有一些世俗题材的作品,斯瓦特地区出土的情侣与毗诃罗浮雕就描绘了印度式拱形僧房下一对男女相互爱慕的情景。这体现了犍陀罗雕塑写实的艺术风格。
通过丝绸之路东传
犍陀罗艺术消亡之后,在印度河上游三地(斯瓦特、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仍保留了其艺术影响。第三单元展览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选出29件出自上述三地的代表性的金铜造像,重点展示它们继承犍陀罗艺术的风气并将之延续下来,通过印度河上游的高原丝绸之路,传入西藏西部,给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输送营养的历史轨迹。
故宫提供的展览介绍称,10世纪下半叶以来,正值西藏佛教复兴,这些地方显密佛教的兴盛、高僧往来以及艺术家的进入,使得大量的古代佛教艺术精品进入西藏,保存于大小寺院中,成为藏传佛教寺庙珍贵的财富与艺术品,一直保存到今天,为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的生根、成长并走向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展厅正中,布置了一尊等人身高的《佛立像》,佛陀赤足,身着通肩式袈裟,站立在简单的方形底座上,衣褶随身体动作自然表现,线条刻画流畅,神情庄严肃穆又饱含悲悯,双目大睁,似在凝视众生,面部有白毫,唇上并有浓密的一字鬍。这种造像风格,后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指出,犍陀罗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东传,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西域经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国腹地,二是通过斯瓦特、克什米尔、拉达克进入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第二条路线较少有人关注,此次展览的创新点即在于此,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高原丝绸之路与犍陀罗艺术的渊源。” 部分图片:故宫提供
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时间:即日起至6月15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文华殿
费用:凭故宫门票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