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冠疫情告一段落,大家应加强对精神健康的认知。
近日香港发生涉及精神病患的不幸事件,敲响了全城警号。作为精神科专科医生,我最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对精神病患者产生恐惧,或者自己情绪出了问题,也讳疾忌医。刚刚相反,我们要正视精神健康问题,有需要时及早求助。
虽然相关的暴力画面可能仍然困扰大家,根据外国医学研究显示,涉及严重精神病的暴力事件占整体暴力数字少于5%,属于少数,香港情况亦大致相若。相比精神分裂症等较严重的精神问题,其他如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问题,一样影响深远,大家应加强对精神健康的基本认知。可惜,香港大众的求助率并不理想。
正视精神健康问题
今年五月,医务卫生局发表了委托香港大学对15岁至24岁青年精神健康追踪的调查报告,发现3000名参与研究者当中,有接近两成曾出现自杀念头;而且其中患精神疾病的,竟有高达七成半未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
面对三年的“世纪疫情”,精神健康问题更加恶化。世界卫生组织(世卫)去年中发表报告,指新冠疫情促使全球焦虑及抑郁症病发率增加25%。
疫情期间,大家都争分夺秒救命,很容易忽略精神健康。无论市民在疫情中有没有病倒,很多人都因为自身或家人生命受到威胁、社交限制、学习/工作或经济等困难,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出现心灵上的“长新冠”。
“忘记”伤痛非良方
当疫情告一段落,很多人误以为忘记伤痛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但假使没有适当处理负面情绪,人往往无法成长。当伤痛再次来袭,潜伏的情绪病便会涌现。
情况像2003年“沙士”肆虐时。当时笔者在“沙士”爆发后,曾医治重灾区联合医院和淘大花园的病人。虽然该次疫症在三个月内迅速消失,但不少患者饱受长期心理创伤。笔者曾于国际医学期刊发表报告,指疫症爆发两年半后,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康复者有某种精神科情绪问题,四分之一的人患有创伤后压力症等。于是,我和好几位精神科医护人员曾与一群“沙士”康复者,重返淘大花园,一起拍摄照片,让他们回顾(revisit)和重整(reprocess)疫下情绪,借以处理创伤后压力问题。
这亦促使笔者于2013年创办非牟利机构“心影荟”,透过摄影这个艺术媒介,发挥“自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