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作为香港离岛区人口最稠密的岛屿,人们乘船登岛,或是为了食海鲜,或是游览张保仔洞,再就是参加长洲太平清醮期间的飘色巡游与抢包山,但其实并非仅限于此。岛上还屹立有一座距今百年时间的三级历史建筑——长洲戏院,有承办商将其活化修复,发展多元文化区,为老建筑增添新活力,赋予古老长洲文艺气息。
从一间昔日的电影院,到历经种种变迁,长洲戏院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文青打卡新去处,将于9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大公报记者 刘毅
长洲之名,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编的《粤大记》,因岛形狭长,且两头大、中间细,因而得名。清朝嘉庆年间编纂《新安县志》已记载其“贾多聚于此”。因岛屿状若哑铃,又有“哑铃岛”之称。
中环五号码头出发,到达四面环海的长洲,目之所及,没有闹市的喧嚣,却十分有烟火气,街边随处可见的海味舖,令人想到长洲昔日捕渔业之繁华。站在海边,感受海风阵阵,思考着自己所处之地,究竟是“哑铃”的什么部分?
设4大主题文创空间
从前行若干步,行路不超过3分钟至新兴后街,便走到了位于长洲岛屿中心的长洲戏院。这座落成于1931年的战前戏院,曾为长洲居民放映了66载光影作品,时常全员满座,直至上世纪90年代停业后便一直荒废,多方曾提出了不少保育方案,却都没能实现,更一度陷入清拆危机。好在近年终于找到了承办商,历经漫长的勘探、修复和规划,长洲戏院第一期活化成果──多元文化园区,于上月中下旬竣工。
“银幕是时光的窗口,走进来,感受过去,发现未来。”走进长洲戏院的多元文化园区,入口处的“长洲戏院”四个大字赫然醒目,但昔日人潮如织的戏院,已无戏可看,原本戏院旁的酱油厂,及其所在处的戏院空地一带,已变成4大主题文创空间,包括长洲文化馆、哑铃资讯中心、1931戏棚和银幕大笪地,公众可在此亲身体验考古过程、从主土文物了解长洲历史、体验拍电影、参与平安包制作工作坊,以及欣赏本地新晋导演或学生之作品。
户外电影重温旧时光
整个园区占地3万8千呎,园区内的绿草地很是清新可爱,未来在这片草地上,市民可观看新晋导演和学生拍摄的电影作品。虽说长洲戏院活化修复后功能有所改变,但能在这片草地上观看电影,怎么能不算是一种梦回旧时光呢?
在园区内走上“张保仔观景台”,登高望远,整个戏院原址及长洲小岛尽收眼底,更可清楚看到长洲戏院主体及尚待修复的屋顶,斑驳的墙壁,掩映在一墙爬山虎等绿色植被之间,裸露出的房樑屋脊彰显着它所走过的岁月,负责项目的长洲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俊威道,长洲戏院主体未来将会活化成一间大型餐厅,“现时长洲居民更想要一间餐厅,而非戏院。”
但倘若时间倒流,回到戏院全盛时期,戏院内的观众,伸长脖子等待着银幕上电影放映的一刻,纵然是黑白默片,却也看得开心。戏院外则聚集着大量小贩,他们售卖的烤鱿鱼、甘蔗、话梅,就是今天长洲老一辈人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唱出梦工场音乐祭”
第三回 9月17日 (星期日)
演出歌手:Windy詹天文、Felix林智乐
第四、五回 待官方宣布
演出地点:长洲戏院露天场地“银幕大笪地”
演出时间:下午5时至6时
费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