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焦点新闻/中式长衫 天后诞 列入国家非遗

2023-09-23 04:02: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天后信仰在香港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于南宋时期,香港已有天后庙。图为以往粮船湾天后诞盛况。

  香港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香港天后诞和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成功获列入国务院于202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录》)。这两项非遗的传承人昨日在香港接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颁发牌匾。\大公报记者 颜琨、李清

  颁发牌匾的仪式昨日在孙中山纪念馆举行,香港特区署理行政长官陈国基、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香港特区署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刘震、香港特区署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谭美儿等出席。

  香港天后诞和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涵盖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界定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和“传统手工艺”类别,具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且在社区或相关范畴中具相当的代表性。两个项目在2014年及2017年先后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天后信仰在香港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于南宋时期,在西贡佛堂门已建有天后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或另外选定的日子,香港各社区会举行不同规模的贺诞活动,一些地方团体会筹办粤剧神功戏、抽花炮等活动以酬谢神恩,甚至举行海上或陆上巡游。“香港天后诞”传承人、香港天后诞协会主席刘锦棠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三面环海,渔民出海几百年来都得到天后娘娘的保护,令香港风调雨顺。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天后诞成为市民积极参与的大规模民间盛事。”他说,今后将加强对“香港天后诞”的宣传推广,让更多民众了解天后诞文化。

  “穿在身上的历史文化”

  中式长衫则是在民国初年日渐流行。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上海裁缝师傅来港,丰富了香港长衫的制作工艺,再加上融合西式裁剪方法,形成香港独特的长衫制作技艺。如今,男装长衫在新界传统中仍是宗族长辈的身份象征,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香港长衫协会理事吴国禧表示,“香港中式长衫技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亦体现出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长衫从中国传统袍服的结构,经历千年演进,在香港发扬光大,是能够融入市民生活,穿在身上的历史文化。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珍惜、保育和传承。”

  吴国禧于2011年作为学生参观长衫展览时,就对它产生了兴趣。现在他在香港理工大学时装及纺织学院任教,从事男装长衫的教学与研究,方向包括继承传统裁剪技艺、革新传承模式、创新长衫设计等。他还介绍,上个月香港长衫协会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不仅受到本地文化界的欢迎,广东东莞和上海的时装界代表也来参加,反响良好,未来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

  昔日曾作为妇女日常服装的香港中式长衫,现时亦成为重要场合的优雅服装。香港长衫协会理事李颂诗表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女士会穿中式长衫做运动,长衫能跟随每个人的身形而变化。此次能够获得这项荣誉表明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传承人的努力、学术界的研究和大众的关注。

  香港已有12项国家非遗

  本港迄今已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为进一步推展非遗的保护工作,香港特区曾于2018年年底拨款三亿元推行“非遗资助计划”,推动社区参与和加强对香港非遗项目各方面的保护工作。特区政府表示,会继续致力保存和推广本地的非遗,令香港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