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刘伟驰(右,刘德华饰)是当红明星,却一直与奖项无缘。下图:刘伟驰(左)努力与时并进,却越发孤独。
刘德华爱徒导演宁浩为其量身打造的半自传电影《红毯先生》,在2024龙年内地春节档遭遇排片、口碑和票房的多重遇冷。影片瑕不掩瑜,但不够狂欢的优雅姿态、不够喜庆的黑色幽默、不够直接的隐喻讽刺,似乎都与春节档贺岁氛围及其折射的整个电影环境,格格不入。\袁铭泽
电影《红毯先生》的虚构故事与现实互为指涉,行为艺术般地将影片内涵延伸至银幕之外,微妙地与片中对当下电影市场和创作的讽刺幽默,互为印证。该片透露了大明星成名之后的“成功易守功难,终身成功难上加难”。从情节角度来说,观众确实难以与星光璀璨的大明星产生情感共鸣。但这并不意味《红毯先生》不是一部好电影,只能说电影上映的时机和目标很重要,只要它不奢求在春节档收获高额票房和优胜口碑,还是有许多值得会心一笑的艺术表达。
描绘巨星矛盾心理
该片以半自传的形式揭露了刘德华及其所饰演的刘伟驰,作为一个巨星的孤独。尽管刘伟驰已然功成名就,仍然想拍一齣好戏,他也绝非想不劳而获,而是吹毛求疵地严于律己与追求完美。鲜明的回避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你来我往,甚至还催生了一些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他努力地与时俱进,却发现代价是牺牲造就自己成为过往经典的严肃与认真。
也许刘伟驰的孤独是无病呻吟的,但刘德华的演绎是真实、独一无二且充满丰富现实注解的。导演尔冬升在谈及不同演员对表演环境需求不同时曾对比:梁朝伟需要在人少的安静环境下才能发挥自如,而刘德华恰恰相反,“只要没有人看就有点失落感”“可能是习惯了开演唱会”,他热爱表演也热爱被观看表演。
《红毯先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像符号,是单立文饰演的经纪人林伟国,他说他忘了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而是都以刘伟驰的立场为先。林伟国的几个重要行为,扔掉屠夫送的传家屠刀、拳打辱骂刘伟驰的工作人员、冲出人群一走了之、暂时不回香港,都是刘伟驰想做但是不敢做的。可以说,林伟国就是刘伟驰不愿面对和接受的真实自我的一部分。
呈现当下电影生态
通过影片演绎自我的不止演员刘德华,还有亲身上阵的导演宁浩。宁浩成名之作《疯狂的石头》就出自刘德华扶持的“亚洲新星导计划”,一炮而红之后的宁浩,在导演、编剧、演员、监制多个岗位都获得上佳成绩。他的才华怀而有遇,他的耕耘时有收获,故而当宁浩通过《红毯先生》讽刺当下电影业界乱象时,不免令人质疑,同时也需要反问,连宁浩都遭遇种种,那其他大多数没有这么成功的从业者何以创作?何以发声?
《红毯先生》从不同维度呈现了当下电影生态的时代尴尬。从导演角度来说,对立面是一些财大气粗的投资方,以及部分见风使舵的海外电影节运作;从演员角度来说,则是身处环境中不乏嬉笑打闹、不求完美的工作态度,以及过分要求话语正确的舆论环境。然而,影片只宣泄情绪,却不提出解决方案。
《红毯先生》在今年内地春节档中,也许是最“像”电影的一部作品。毕竟在“拼盘”和“小品”的重围中,该片仍保持了经典电影的叙事节奏、人物塑造、影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