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积极探索/草方格治沙重塑生态平衡

2024-08-25 05:01: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学子参访阿拉善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大公报实习记者邱子斌摄;下图:草方格有防风固沙作用。/大公报实习记者邱子斌摄

  北国边陲,寥廓居延,险峻贺兰。看流沙深处,驼铃震响,三千弱水,鸥鸟飞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金色胡杨染九天,阿拉善怀拥金色的沙海。日前,“范长江行动内蒙古行”的香港传媒学子来到阿拉善盟草方格治沙工程,在欣赏壮阔沙海和“沙草共生”的奇特景观时,深入了解当地二期生态治沙工程。

  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预计安排7亿元用于以工代赈和戍边富民工作,新能源建设配套治理沙化土地预计为26.4万亩,实现“黄色+蓝色=绿色”的神奇转换。事实上,草方格起到的防风固沙作用,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进一步蔓延,保护了当地的草原和城镇,亦保证了道路交通的通畅,利于加强各地间的联系和经济往来。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近年来,阿拉善盟积极探索草方格治理沙漠化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阿拉善左旗科学技术和林业草原局工程师胡德胜表示,“二期治沙生态项目使用的草方格治理技术,利用当地丰富的草本植物资源,通过人工铺设草皮、设置沙障等手段,形成一种类似于‘绿篱笆’的网格状结构,有效阻止沙漠扩散。”然而在治理过程中,阿拉善盟面临不少难题,包括治理资金不足,沙漠化治理需要大量投入,而地方财政实力有限,难以满足治理需求。同时治沙机械化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草方格建设成本较高,最大的问题就是沙漠化治理工程治理周期长、效果显现慢,一块草方格需要三年以上才能长成,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成效,容易导致社会各界对治理工作的忽视。

  面对沙漠化治理的挑战,胡德胜表示,全盟市上下会坚定决心,全力以赴推进治理工作。“我们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治理力度,也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高治理技术水平。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沙漠化治理,政府和百姓一同治沙,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大公报实习记者 李栋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