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的精准平衡。”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告诉大公报,广东在推动创科发展过程中,既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的优势,又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企业的创新主导地位,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帮助粤企在全球科技创新链中形成了竞争优势。
扎根大湾区 “雨林式”创新
谢宝剑建议,香港可以借鉴“广东经验”,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支持作用,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加快与湾区内地、尤其是深圳的合作,更有效地实现资源与政策的联动。“香港可以利用其在金融和国际化营销网络方面的优势,发挥‘技术贸易港口’的作用。而广东则可通过加强产业化创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布局,推动更多香港科研成果在内地实现产业化。”
谢宝剑建议香港政府通过政策支持,比如提供研发资助,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不仅要培育出具有成长潜力的本土创科企业,还应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优势,与其他城市加强合作,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提升区域协调创新能力和创新整体竞争力”。\大公报记者卢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