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

2024-11-11 05:01: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陶寺龙盘:出土于王级大墓,说明在陶寺社会已经将龙作为崇拜的图腾。

  黄河流域史前第二大城址

  陶寺遗址是目前发现的黄河流域史前第二大城址。城址东西宽约2000米,南北长约1500米,总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

  比较成熟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陶寺古观象台与圭表共同组成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测日出方位”、“观正午日影”的天文观测系统。2009年6月21日(夏至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天文台的专家用陶寺圭表在该遗址测定夏至日日影长度,证明陶寺圭尺第12刻度42.25厘米折合陶寺1.69尺为陶寺当地夏至影长。陶寺圭尺功能推测成立。陶寺圭尺也是迄今国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圭尺实物。

  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文字”

  陶寺遗址曾发现一只残破的灰陶扁壶,在壶的鼓腹部上发现了两个用毛笔朱书的字符,形似甲骨文“文”字,与其对应的一端也有一个字,为上下结构,上为菱形的“◇”,下部好似“”字的篆体,中间有个“一”。对于前者形似“文”字的字符,专家们没有争议,对后者有人认为是“昜”字,也有人认为是“命”或“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葛英会则认为是“尧”字。这两个朱书文字的存在和发现,将中国文字至少推进到4000年前,比甲骨文早700多年,这是探索汉字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老的礼乐乐器组合、金属乐器

  陶鼓鼍鼓和特磬组合是迄今所知同类乐器中最早的,这也使鼍鼓与特磬以及陶鼓配组的历史从殷商上溯1000多年。陶寺出土的铜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金属乐器。

  中原地区的龙崇拜主脉

  已发掘的彩绘龙盘中,最大的一件高11厘米,口径40.9厘米,底径12.6厘米。有专家认为龙盘应属部落联盟的盟徽族徽。多数学者认为陶寺文化中的彩绘龙盘,应是中原龙文化的先河。该时期,龙被作为集团君权与神权结合的象征图示提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徽”,从而使之成为民族精神凝聚的象征。

  屋顶装饰材料——板瓦

  在陶寺晚期宫殿区废弃后的大量建筑垃圾中,出土了大块装饰戳印纹白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红硬似砖的夯土台基表面残块、建筑材料陶板残片。其中陶板瓦100余片,成为中国早期出土较多板瓦的代表性遗址之一。

  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之一

  陶寺已发掘的早期王族墓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掘并清理了1300余座。中期王族墓地约1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元首墓ⅡM22长5米、宽3.75米、自深7米。

  考古发现都城要素最齐备的都城遗址

  陶寺遗址除城墙之外,具备了功能区划十分明确的宫城(宫殿区)、王族墓地、观象台遗址和礼制建筑区、君权控制的仓储区、工官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甚至早期还有下层贵族居住区等,是中国史前考古发现的功能区划最为齐备的都城遗址,成为判断史前都城遗址的考古要素典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