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由旧鲤鱼门炮台改建而成。
北角一带的烟火气、筲箕湾的美食街、大潭郊野公园均是港岛东区的热门打卡地。事实上,从重走历史轨迹的视角看,港岛东区亦拥有许多“宝藏”。与中西区的西式建筑群相比,旧鲤鱼门炮台改建而成的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与罗屋等历史古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港岛故事。\大公报记者 颜琨
筲箕湾是叮叮车的起始站,这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太乐街望向海边,街角五层高的唐楼、鳞次栉比的洋楼大厦、怀旧电车道和东区走廊一览无余,太安楼更是街头小食云集,备受食客喜爱。沿着海边的方向走,可以到达山脚下的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回顾历史,鲤鱼门作为扼守香港东面的海道,在军事战略上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在19世纪时抵挡由水道入侵的外敌、1941年曾是保卫香港的要塞。博物馆由鲤鱼门炮台改建,已有逾百年历史,“鲤鱼门军事要塞史蹟径”更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游“史蹟径” 回顾抗战历史
沿着史蹟径的指引走,可眺望阿公岩山坡上的鲤鱼门军营。军营属鲤鱼门防御工事的一部分,是驻军的住所和操练场地。来到中央炮台区,炮台于1887年投入运作,由垂直基线测距仪、两个炮位和两个地下弹药库组成。被护栏围住的炮车更是来头不小,此为25磅野战炮II型,属于可移动火炮,特别为前线作战设计。
来到堡垒需经过一座开合桥。眼前的堡垒建于1887年,是香港现存罕有的维多利亚时期防御工事,堡垒内有14间窖室及露天广场。堡垒旁设有炮台,共有两个炮位,各配置一门6吋隐没式后装炮。这亦是整个鲤鱼门要塞中射程最远的火炮。
来到2号观景台,可在这里俯瞰鲤鱼门海峡。作为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鲤鱼门海峡在历史上极具军事战略价值。如今,这里是欣赏海景的好位置,可以换个视角欣赏熟悉的维港和对岸的建筑群。而再往上走的3号观景台则是眺望对岸的魔鬼山的最佳地点,山下的炮台和堡垒也能一览无余。
沿着堡垒转一圈,不妨近距离欣赏南北两个沟堡,南沟堡位于堡垒南面,墙壁上设有枪眼,是防弹的半隐蔽式防御建筑。壕沟很宽敞,作为一条环绕堡垒的坑道,这里是拖延或分散敌军进攻的屏障。北沟堡则位于堡垒北面,与南沟堡功能无太大差别。
走在史蹟径上,不妨前往这里的码头看看,错落有致的台阶将整个山林一分为二,有着独特的美感。这个码头是运送鱼雷及其他补给品到鱼雷发射站的重要运输设施。1941年香港保卫战期间,入侵的日军就是在这里登陆,之后向堡垒推进的。
行山观景 一览法定古蹟
参观完香港抗战与海防博物馆,不妨往山的方向走,前往鲤鱼门公园和西湾炮台晨运径。鲤鱼门公园如今是康文署辖下的度假营,需要市民按要求提前预订。这里占地22.97公顷,可遥望鲤鱼门海峡。度假营四周遍植树木,空气清新,景致宜人。度假营内的仿二十世纪初欧洲式建筑物极具特色,营舍最多可供282人入住。
旧鲤鱼门军营分为中央区(主兵房)、西湾山(上堡垒)和岬角(下堡垒)三部分。如今,鲤鱼门公园内的旧鲤鱼门军营第七座、第十座和第二十五座被评为法定古蹟。
其中,第七座的外部建筑特色包括线条简洁的托斯卡纳方柱,用作支撑游廊上盖。第十座更被视为军营中最典雅优美的建筑物,是简约古典风格建筑的罕有佳作。这幢长方形三层建筑的正立面和背立面都是拱形柱廊,托斯卡纳式方柱承托着扇形拱,中层和顶层的游廊装有古典甕形扶栏。第二十五座的建筑则采用简约古典风格,外形优美,楼高两层,三面是装有扶栏的开扬柱廊。东立面大致保存旧貌。墙、柱均用砖砌,然后髹漆。游廊由方砖柱支撑,柱基和柱头线条简洁。
傍晚,从山下沿着阿公岩道和柴湾道的方向爬,站在高处回首望去,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楼宇、山下的车水马龙和灯火通明的街边食肆。看到路旁墙上画着壁画的鲤鱼门公园后,沿着岔路继续走。
沿路可以看到西湾炮台晨运径的指示牌,还会看到一些遛狗和跑步人士沿着这条山路运动。在树林的间隙,能欣赏山下的城市景色。爬山约15分钟,路的尽头就是鲤鱼门公园。
在鲤鱼门公园的大门旁,有一条小路,通向西湾炮台,不妨就此登上西湾山。小路的一旁是铁丝网,可以看到鲤鱼门公园内的样子。小径的尽头便可进入一条封闭的马路,那是昔日通往山顶炮台的军路,现在这条路已被树林荫蔽。路旁竖立了警示牌,提醒游客不要进入路旁禁区或拾起可疑物品。
前行转个弯,能看见昔日炮台大闸的门柱,此后,道路两旁可发现昔日的军火库、防空洞。再走一会,山上的炮台遗迹便映入眼帘。如今,炮台已属鲤鱼门公园的一部分,现为休憩处。此处可远眺太古城、九龙湾、大帽山等的风景,另一边的北炮台则可俯视山下的杏花邨与对面的将军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