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汲宝斋/在塱头村邂逅 贾科梅蒂“高女人”

2024-12-02 05:01: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依贾科梅蒂代表作“高女人”制作而成的艺术装置。

  走进广州花都的岭南古村落——塱头村,连片的碧绿荷塘边,狭窄巷弄民宅的屋顶上,一个凹凸有致的“高女人”静静伫立着,眺望着残荷。那是参考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代表作“高女人”制作而成的艺术装置,与正在古村春阳台举办的特展“1的纪念性:贾科梅蒂在塱头”相互呼应。/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广州报道(文、图)

  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之中法文化之春的系列活动之一,这是时隔八年内地再次举办大规模的贾科梅蒂作品展,展出包括其代表作品《高女人I》(Tall Woman I,1960)、《迭戈的半身像》(Bust of Diego,Vers 1954)等79件贾科梅蒂不同类型的原作,为观众了解贾科梅蒂对雕塑与建筑及空间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提供一个全新角度。

  策展巧思从“工作室”出发

  骨感的身形和让人望尘莫及的“大长腿”,修长的雕像是贾科梅蒂最擅长的风格,人类的脆弱性和存在的痛苦的表现构成了他创作的主要主题,这使得贾科梅蒂的作品非常容易被辨认。这些作品看似形体粗糙、没有生活细节的形象和生活状态,却传递出存在主义精神和现代人文性,最终透过这些作品揭示一种普遍的战后人类心理和20世纪人文精神,使这些作品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出生于瑞士的贾科梅蒂,是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艺术家之一,因其艺术成就突出,他的肖像与作品被印在第八版100元瑞士法郎上。贾科梅蒂也是全球艺术市场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近十年其作品多次刷新雕塑作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比如《行走的人》(Walking Man I)、《遥指》(Pointing Man)曾在拍卖市场拍出了超过1亿美元的天价。

  年轻的贾科梅蒂是一名超现实主义者,1935年以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他的雕塑作品以火柴棍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闻名于世。贾科梅蒂对战后人类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刻画,使不少作品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如《行走的人》《笼子》《鼻子》等艺术形象,以孤瘦、单薄和高贵的气质,象征被战火烧焦了的人们,以揭示战争的罪恶,反映二战后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

  此次展览不仅带来贾科梅蒂《高女人I》等代表作,在展示方式上也别出心裁:从贾科梅蒂那间看似繁芜的不足24平方米的“工作室”出发,审视其对待人形的建筑视角,对雕塑底座的执著,对“笼子”作为结构的迷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试图为观众了解贾科梅蒂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他对人与人和人与空间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提供方向。

  《高女人I》反思人类脆弱

  在贾科梅蒂的艺术生涯中,“高女人”系列是他的重要创作之一。《高女人I》作为该系列的开篇之作,创作于1960年,这座青铜雕塑以其2.72米的高度和深邃的艺术内涵,体现艺术家对人类软弱与脆弱的深刻反思,在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此次展览中最大型且最具价值的作品之一。

  《高女人I》被展示在平面化复刻的“工作室”内。1926年,贾科梅蒂搬进位于巴黎第14区蒙帕纳斯街区伊波利特─曼德隆街的一个工作室。这个街区是当时典型的平民住宅区,贾科梅蒂在这里度过余生。整个空间狭小,且生活极其不便,这种环境让贾科梅蒂觉得最舒服。春阳台运营负责人张玲告诉记者,工作室内甚至没有热水,整个空间都堆满各种雕塑、素描和材料,很难想像这是其中一位身价最高艺术家的居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贾科梅蒂始终坚守陋室,对他来说,这种混乱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和《高女人I》在同一展厅展示的雕塑作品,其原型大多是与贾科梅蒂关系亲密的重要人物,比如他的妻子安妮特、弟弟迭戈等。张玲说,给贾科梅蒂当模特是个苦差事,因为他往往要求模特长时间保持沉默和一动不动。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烦躁的过程,时间长了人物会流露出不同的情绪,从最开始的平静,到难以忍受的不适,最后可能是痛苦甚至是愤怒。模特的这种情绪变化,恰好是贾科梅蒂创作中需要的灵感来源。

  贾科梅蒂擅用极为强烈的视觉语言,以及用超现实表现手法,呈现出单薄却沉重的雕塑作品。基座,正是贾科梅蒂雕塑创作的一个重要语言。展览的第二部分“基座即雕塑”展出的很多雕塑都非常有趣,那就是雕塑与基座的比例似乎并不相符,正如《双重基座上的西尔维奥小半身像》、《立柱上的半身小像》等,极其微小的雕塑,仿佛是模拟从远处看到的视觉效果,而相比之下显得非常“巨大”且厚实的基座,仿佛是将异常细瘦的“纸片人”雕塑拉住,为这些看似会消失在远方的作品提供坚实基础。

  单薄的作品蕴“沉重”思考

  如果说《行走的人》探索的是个体与空间、万物的距离和关系,那么这次展出的《三个行走的男人》(小广场),则最能反映贾科梅蒂对于空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细微观察,这种观察直接转化为作品展示出来的氛围和情绪,让观众能轻易感知。正如《三个行走的男人》,刻画的是战后重建时期,在巴黎市动荡不安的氛围下,他们孤独人生的短暂交会。小小的基座上,三个瘦高男人在这里相遇,然后同处一片空间,三人却是无视彼此,专注地目视前方并朝着相反方向前进。贾科梅蒂非常巧妙地塑造三个人的空间关系和人际关系。张玲说,贾科梅蒂对人们的聚合关系很感兴趣,因此贾科梅蒂塑造出这样一个城市空间,将这些人物放在方形底座上,俨然勾画出一幕街头场景,人来人往,擦身而过,相聚、分离……

  更能体现贾科梅蒂对于人与建筑以及与空间关系思考的是展览第三部分“笼中——内心世界”。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笼》(首个版本),作者简单使用了八根栏杆及两块地板,构建出笼子造型的框架建筑,并通过笼子和框架从视觉上将环绕人物的空白与透明区域具象化。上层“笼子”中,一名女子张开双臂、抓住栏杆站立,她的手臂水平得像栏杆,她的身体像围栏的垂直支柱一样薄,过分细长的造型使她看起来几乎是笼子的一部分;女子身后是一名男士的侧面半身像。和《三个行走的男人》一样,在《笼》中,彼此两个立面没有交集,贾科梅蒂刻意创造了一个建筑与人物关系的氛围。

  “升空——与虚无共舞”是展览的第四部分,也是最能感受人类脆弱的一个部分。无论是大尺度作品,还是小得可以塞进火柴盒的雕塑,都更垂直、更细长,如《基座上的四个女人》,人形的肢体变得细长,细瘦的形态破坏了坚固性和永恒性,这种看似矛盾的特征恰好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看法表露无遗:既敢于挑战极限,同时又悲剧性地脆弱不堪。这,也是二战后人类普遍心理的一种映射。

  展讯/“1的纪念性:贾科梅蒂在塱头”展览

  地点: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春阳台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2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