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华第一长文觚”局部。
在纸张普及前,简牍是中华先民最常用的书写载体,将竹、木劈成狭长小条,称作“简”,若剖为较宽的片状,则称作“牍”。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批震惊世界的简牍。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秦汉简牍成为云梦的标志性符号,让这个湖北面积最小的县城因此成为海内外从事简牍、秦汉史、法制史和书法艺术研究学者心中的高地,赢得“秦简圣地”“简牍之乡”的美誉。目前云梦已出土八批次秦汉简牍,共计3500余枚,一片片竹简木牍,实证历史,赓续中华文脉。\大公报记者 张帅武汉报道(文、图)
在荆楚考古界有“四绝”的说法:“凤凰擂鼓、盘龙睡虎”,说的是荆州江陵凤凰台西汉古尸、随州擂鼓墩曾侯乙编钟、武汉黄陂商代盘龙城和云梦睡虎地秦墓。千年古城云梦是最早发现和集中出土秦简牍的地方,1975年,云梦的百姓在农閒时节修缮水渠,一段青黑色泥土引起注意,很快一支专业考古队抵达现场,先后在排水渠附近找到十二座秦墓。
令人称奇的是,墓中没有其他值钱的陪葬品,仅有层层叠压的千馀枚竹简,有序地摆放在墓主人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问世的简牍包括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最早的刑侦文书、最早的环保法令、最早的个人年谱、最早的秦隶文字等,内容十分丰富。
竹木无言 简牍有语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走进云梦县博物馆二楼“简牍圣地──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可以看到秦士兵“黑夫”和“惊”写给长兄的木牍家书,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信,木牍正反两面都有字,反面受到墨迹洇染。在这封家书中,黑夫和惊问候了许多亲戚朋友,谈到了许多家常琐事,展现“虎狼之师”的秦兵儿女情长的一面。
从家书内容可知,黑夫兄弟俩参加了秦国攻打楚之陈郢的战争,黑夫还特意叮嘱:“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行军打仗,为何要士兵家里出钱衣?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介绍,不仅是军队管理,公务员上任,在秦国都需要自带干粮,这里有一个制度设计,就是在战争中有突出表现、立有军功者,可以封加爵位,因此基层士兵愿意自付军旅开支。秦军战斗力之所以超出其他六国,与背后的激励晋升制度有重要关系。
竹木虽无言,但简牍有语。刻录在木牍上的家书,既有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也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国家军事制度。
填补秦代法律文书空白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的内容主要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为吏之道》《日书》甲种和乙种等十篇,写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其中《田律》被公认为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此外,《为吏之道》堪称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秦律十八种》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被誉为“中华第一律”,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
大量秦汉律令简牍陆续出土,为复原中华法系的早期面貌提供了依据,这也改变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秦汉时期没有系统律法的观点。
中国法律史研究泰斗张晋藩评价,云梦睡虎地所载秦律已形成完备体系,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制文明,证明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
墓主“喜”研究成果今年公布
这些数量众多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是墓主“喜”在生前摘抄、记录的“工作笔记”。据墓中出土的《编年记》记载,“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
从2019年开始,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综合运用同位素测定、古DNA检测和3D打印等技术手段,对“喜”的骨骼展开体质人类学研究,研究成果于今年三月公布。研究推测,“喜”是一名身高161.5厘米,体重59.9公斤,年龄在45至50岁之间的男性。作为基层官吏,“喜”工作勤勉,有颈椎病,显得有些“高低肩”,反映出他长期从事文史记载、伏案工作的习惯。
云梦睡虎地秦简整理有四万多个工整的秦隶汉字,从战国七雄到秦国一统期间的历史百态,就是由这样一位普通的小吏用简牍方式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