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一千四百年前的饺子

2025-02-01 05:01: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初饺子、点心及餐具。\中国国家博物馆

  饺子属于以麦麵制作的面食。小麦原产自西亚新月地带,距今四千五百至四千年之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直到距今两千多年的汉朝,才逐步与北方本土农作物粟(小米)、黍(黏米、黄粱)并列为主粮。西汉晚期至东汉,以转磨加工面粉及面粉发酵技术成熟,麦子在北方人食物中占比上升。不经发酵的“汤饼”(相当于如今的面条、麵片)、以面皮裹馅的“馄饨”、“饺饵”色彩纷呈。北齐颜之推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撰、崔龟图注《北户录》卷二)饺子还沿着丝绸之路西进。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九七二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初饺子、点心及餐具,距今约一千四百年。偃月形的饺子完好无损,与如今北方饺子造型、个头完全相同。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藏唐代饺子,长约五厘米、宽约一点五厘米,一九五九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初墓葬出土,外形和用料酷似现代饺子,面皮以精磨小麦粉制作,饺子馅有菜和肉。

  宋朝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苏东坡在《游博罗香积寺》诗中记叙了贬官广东惠州期间,在博罗亲见从麦子成熟到磨面包饺子的全过程:“霏霏落雪看收麵,隐隐叠鼓闻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浆。”诗中还考证西晋学者束皙《饼赋》,指出汉晋时所谓馒头、牢丸都是饺子、馄饨类水煮裹馅面食。

  明清时期饺子更加普及。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当时北京城饺子类食物花色繁多,像多肉馄饨、椿树饺儿、桃花烧卖等。但总的看,截至明朝,饺子基本上属于副食,而不是像米饭、馒头那样作为一顿饭的主食。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何以至今南方人不像北方人那样,认为“好吃莫过饺子”。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形成的南稻北粟、南稻北麦农作物分布格局,南方本来就一直较少面食;一方面因为路途遥远,南方较少受清朝官方文化影响,因而较多延续了唐宋饮食习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