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漫步古蹟 回望百年树人历程
古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在香港,中环、铜锣湾、西营盘、油麻地一带的古蹟向来吸引游客。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地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一脉相承,在教育方面更是息息相关。“大湾区教育文物径(香港段)”以教育类历史建筑为切入点,追寻共同的历史根源和人文关联。今期“城市地图”,记者重走香港大会堂、油麻地天后庙、皇仁书院等历史地标,探寻从清末到当下那些国学大师、文化名家的足迹,重温香港教育的发展。\大公报记者 颜琨
作为粤港澳三地携手筹划的首条大湾区跨地域文物径,“大湾区教育文物径(香港段)”包括36组47幢与教育相关的历史建筑,紧扣4个主题,分别是“岭南传统书院建筑风格与艺术”、“培育国家人才”、“办学精神传承”和“共同抗战:保卫家国”。用文物径将教育与古蹟紧密相连,回顾往昔,展现岭南地区重视教育的传统和对国学发展的推动和传承。这一路线中包含不少当下仍在办学的学校,皇仁书院、英皇书院等。尽管不能随意进入,但站在校园门口的路边,依旧可见正在教室内认真读书的莘莘学子。
皇仁书院:莘莘学子勤勉依旧
每每提起大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舞火龙。每年的中秋,这里吸引无数游客和市民观看,闻着香火的味道,在节日中祈福。事实上,大坑的历史古蹟远比想像的多,街道边的皇仁书院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见证香港历史。中央图书馆旁的高士威道120号是如今皇仁书院的校舍,这里与维多利亚公园相隔一条街,每每路过学校的门前,都能看到鬱鬱葱葱的大树,天气好的时候,树影摇曳,是午后散步的好去处。平日里,学校并不对外开放,从街道往校园的方向看,可以看到白色的双层小楼上有非常醒目的校徽。紧挨着街道,不少行人在此经过。放学时分,也能看到学生三三两两结伴而行。
皇仁书院自1950年启用高士威道的校舍,至今已有75年。回看皇仁书院的校史,书院历经三次迁址。1941年,皇仁书院在荷李活道校舍遭战火蹂躏,损毁严重,战争过后不久便拆卸用来兴建已婚警察宿舍。1947年,皇仁书院于坚尼地道26号临时校舍复课,由于临时校舍空间未能满足学生需求,皇仁书院在1950年获政府拨地,在铜锣湾皇后运动场一隅兴建新校舍。1950年9月22日,皇仁书院正式迁入铜锣湾的新校舍,新校舍楼高两层,占地逾8000平方米。校园内设施完备,设有实验室、多用途礼堂、篮球场、排球场、图书馆、天文房、校史馆等。
书馆街:碑记讲述孔圣义学由来
皇仁书院旁就是大坑一带有名的景点火龙径。火龙径串联了铜锣湾的繁华与大坑舒适的生活氛围。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大坑书馆街。书馆街12号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这里透过参与发展局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成为大坑火龙文化馆,向公众介绍“大坑舞火龙”的历史、起源、火龙紮作的工艺和背后故事。
走进大坑火龙文化馆,值得留意的是,墙上挂着的三个碑,其中两面颜色有些老旧的碑上写着《倡建大坑孔圣义学碑记》。大坑是早期华人聚居地之一,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后,儒学经典面临遭摒弃的危机。1907年,《祖国文明报》在广州提倡开设孔教义学,推广儒家思想。大坑村民刁振云响应呼吁,倡议在大坑设立一所义学,他的提议得到商人朱沃鋆的支持,两人联手募捐在书馆街12号兴建孔圣义学,并由著名华人领袖刘铸伯创办的“香港孔圣会”负责办学,“书馆街”的名称亦由此而来。靠近书馆街的一侧,就是昔日的正门,这里仍保存着1949年李惠堂为纪念学校重新落成启用而撰写的《重建题记》石碑。
在墙上较新的碑文上,记录着重建孔圣义学的往事。在导赏员的介绍下,仔细留意这份捐助名单,可以看到名单中的第一位就是华侨商人胡文虎。孔圣义学在日占期间遭到严重破坏。
战后为了解决大坑村内儿童失学严重的问题,大坑坊众福利会遂发起募捐。华侨商人胡文虎捐赠港币一万元,儿子胡好捐助学校椅桌。这一善举让大坑有名的两个建筑就此相连。如今,虎豹别墅成为市民需要预约才能前往的历史建筑。不妨在虎豹别墅中重温这个古老的主题公园,再来到山下的大坑火龙文化馆,看看受到其资助的学堂以及大坑如今的社区发展面貌。
香港大会堂:学海书楼传承国学
除了在街坊内办学,庙宇中的建筑亦被用作兴办义学的地方。如今,油麻地天后庙成为游客前来参观的打卡地,每到“观音开库”宝诞,都会吸引大批善信前往参拜。然而,作为九龙一带规模最大的庙宇群,油麻地天后古庙及其邻接的建筑物在过去兼具祭祀、仲裁和教育多种功能,为平民百姓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天后古庙的庙宇建筑群共有5座传统中式建筑,以互通的走廊相连,天后古庙最先约于1878年建成,其他4座建筑分别为公所、福德祠及两所书院。建于1897年的北端书院名为“天后庙第一义学”及“天后庙第二义学”,见证了油麻地坊众兴办义学的历史,为区内水陆居民子弟提供免费教育。南端的书院为“文武庙第十四义学”,于1920年建成。
香港大会堂是举办演出、展览等的重要场地,若想了解时下流行的话剧、粤剧、音乐会等资讯,不容错过。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在100多年前,这里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前沿”。1920年代,香港以赖际熙太史为首的前清学者提议以创立学海书楼来推动国学发展,在绅商何东、利希慎、李海东、郭春秧等人支持下,学海书楼于1923年正式创立,透过邀请名师开坛讲学及收集群书供公众阅览,以保全国学。陈伯陶、赖际熙、朱汝珍、温肃、区大典、唐君毅、饶宗颐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时至今日,学海书楼仍然继续举办国学讲座,书楼藏书更超过1900多种,目前,这些藏书全部妥善收藏于香港中央图书馆。了解这段历史后,会否有更多的人专程来此只为听一场国学讲座呢?
仍在办学的历史建筑
英皇书院
地址:西营盘般咸道63A号
英皇书院位于般咸道与西边街交界,校舍于1926年落成,1928年正式启用,一直沿用至今,是香港现存少数战前官立学校之一。书院一直扎根香港岛西区,前身为1879年兴办的西营盘学校,早期校址先后位于西营盘第三街及薄扶林道。校舍于1926年竣工,是当时香港最新式的校舍之一,校园内教育设施完备。
般咸道官立小学
地址:西营盘般咸道9A号
般咸道官立小学的校舍于1941年落成,原为罗富国师范学院校舍,是香港少数仅存曾用作小学及专上学院的校舍。罗富国师范学院于1939年成立,原名香港师资学院,是香港首间全日制教师培训学院。日占期间,师范学院关闭,校舍被日本宪兵占用,至1946年3月才重开。学校的地段于1869至1926年间,建有拔萃男书院,孙中山曾在此就读。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
地址:半山列堤顿道2号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是香港首批女子学校之一。在何启爵士和曹善允博士等华人领袖推动下,该校于1906年由英国圣公会创立,招收华裔女童。学校的主楼为法定古蹟,楼高四层,由东西两翼组成,学校礼堂位于中央;墙身以麻石及红砖筑砌,屋顶为金字形,以中式屋瓦铺砌,学校的西式建筑布局与中国传统合院式风格相近,别具特色。
圣士提反书院
地址:赤柱东头湾道22号
圣士提反书院最初于1903年在西边街建校,其后于1924年迁往薄扶林,至1930年迁至赤柱现址。圣士提反书院的书院大楼于1930年3月25日启用,不仅是书院内最古老的建筑,亦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寄宿校舍建筑。
校园内的小教堂建于圣士提反书院校园最高点,在1950年启用,以纪念日占期间在拘留营中遇害的人士及二次大战蒙难者。2008年,学校成立文物径,串连书院大楼及小教堂等历史建筑,以纪念二次大战期间的死难者,亦向公众阐释建校历史,印证圣士提反书院与香港社会发展的紧密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