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汲宝斋/在粤博遇见传统“五色”釉瓷

2025-03-13 05:01: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绝美中国色︱瓷器上的釉色”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广东省博物馆

  “天青色等烟雨”是一句流行歌曲中的歌词。而在历史上,它描绘的是传统瓷器中的一种独特釉色及其烧製条件,也就是汝窰瓷器中的天青色釉。瓷器(china)曾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多样的器型和千变万化的颜色向世界展示多彩的中国文化。“绝美中国色︱瓷器上的釉色”展览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通过200多件馆藏颜色釉瓷器,展现颜色釉瓷器超凡脱俗的美,让观众从熟悉的色彩中,找寻中国传统“五色”的踪迹,欣赏古人高雅的色彩审美。\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图、文)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从颜色开始。“绝美中国色”策展人田蔚恩表示,本次展览摈弃以往瓷器展览大多按窰口来梳理展品的传统展陈思路,尝试用传统“五色”色系归类展品,从色彩角度梳理瓷器颜色釉的发展。无论是被诗人陆龟蒙誉为“千峰翠色”的越窰青瓷、在北宋专供宫廷“斗茶”所需烧製的建窰黑釉茶盏、闻名遐迩的“中国白”德化窰白瓷、明清两代象征皇权的景德镇窰黄釉瓷、还是鲜红璀璨的郎窰红釉瓷,瓷器上青、黑、白、黄、赤五色釉彩变化历经千年,形成了纷繁灿烂的中国传统色。

  展览共分为八个部分,从第一至第六部分依次展示青釉瓷、黑釉瓷、白釉瓷、黄釉瓷、红釉瓷、窰变瓷等每一种釉色的独特韵味、艺术审美价值,以及不同颜色釉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两个部分中“何以五色”,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科学知识,解释瓷器多彩釉色的烧製条件和成品的外观特征;而“瓷器色彩墙”,则展示粤博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用现代色彩学解析瓷器上的色彩。展出展品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42件、三级文物37件,其中景德镇窰孔雀绿釉玉兰花纹觚、清康熙景德镇窰黄釉盖罐、清雍正景德镇窰白釉刻菊花纹瓶等超过半数文物均为首次展出,部分重点文物分时段向观众展出。

  青瓷古朴 线条流畅

  青瓷之美,伴随着传说中对其“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评价而广为人知。青色是最贴近大自然的颜色之一,《释名》中说:“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呈现碧玉般青绿的色泽。早在商代,原始青瓷就已出现;到汉代,江浙地区已烧製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至唐代,青瓷工艺日臻完美;宋代汝窰青瓷的“雨过天青”更是让人在色彩中感受到无限生机。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窰场,也称“秘色窰”。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衣物帐碑上中有“瓷秘色”的记载,并出土对应的越窰秘色瓷。目前学界对“秘色瓷”的含义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指越窰精品青瓷,在密闭空间烧製,实为“密室瓷”。是次展览中的一件越窰青釉葵口碗,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越窰秘色瓷葵口盘类似,色泽温润,线条简约流畅,让观众得以窥见青釉瓷器独有的古朴典雅。

  从景德镇窰“大清康熙年製”款天蓝釉青花云龙纹长颈瓶则可一睹“天青色”之感。天蓝釉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淡雅,因其釉色犹如晴空的浅蓝色一样美丽而得名。此瓶以天蓝釉为底,深蓝青花描绘的云龙纹栩栩如生,充满同色系的层次美。

  同属青瓷的元代龙泉窰青釉刻画缠枝莲纹凤纹尊造型端庄,釉色青翠。其刻画工艺精湛,缠枝莲纹与凤纹相互交织,线条细腻流畅,展现出元代龙泉窰独特的艺术风格。

  黑瓷深邃 质感多变

  《说文解字》释黑为“火所熏之色也”,《释名》则将之释为“晦也,如晦冥时色也”。黑釉瓷在本次展览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但有意思的是,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板块中的很多展品并不黑,看上去有点像是酱色、褐色。

  黑釉瓷在东汉时期诞生,与其他瓷器相比色泽较为深沉,在当时没能成为主流瓷器产品。直到宋代茶文化兴盛,最宜衬托白色茶汤的黑釉盏才一跃成名。

  附着在瓷器等器物之上的“黑”色,可以细分成很多种,包括乌金、紫金、紫瓯等。展览中的清景德镇窰乌金釉描金龙凤纹凤尾尊,向观众展现了乌金色的深邃纯淨。乌金釉瓷的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镇附近所产的含铁量高的乌金土,其与一般黑釉的区别在于,除铁成分外,还含有锰、钴等元素。乌金釉成熟并兴盛于清代,有些乌金釉瓷上还饰有描金等装饰。

  以建窰、吉州窰等为代表的紫瓯瓷,则大大拓宽黑釉的表现力,呈现出兔毫斑、玳瑁斑、鹧鸪斑等,将黑色变化出不同的质感黑釉。正如展出的宋代建窰黑釉兔毫盏,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状的黄褐色条纹,似兔子身上的细毛。宋徽宗十分喜爱兔毫盏,曾作《宫词》赞曰:“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另外一件宋代吉州窰玳瑁釉盏,看上去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有一番情趣。玳瑁釉瓷一般是生胚施釉,入窰烧成后黑色釉地上呈现黄褐色斑纹。从这些独特的茶盏中,仿佛可以让人感受到宋代点茶、斗茶的热闹场景。

  白瓷光洁 温润如玉

  与黑釉瓷相比,白瓷则展现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古人通过对胎、釉的不断提纯,将杂质、含铁量降到最低,才能烧造出光洁白润的白釉瓷。经过一代代陶瓷工匠的努力,最终白瓷呈现出中国独有的多色度的白,如唐代“类银”“类雪”的邢窰白瓷、元代白中泛青的卵白釉瓷,与明代永乐时期恬静纯洁的甜白瓷等。

  “卵白色”是白釉瓷的代表颜色之一。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尚白”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尚青”的江南汉族文化融合,“白”与“青”混合交融成卵白釉瓷,正是文化交流的体现。正如展览中的景德镇卵白釉印花盘,其釉色白中泛青,宛如鸭蛋壳般细腻光滑,给人一种温润而含蓄的美感。

  多色一体 技艺高超

  循着颜色釉瓷的发展脉络,记者依次和“五色”釉瓷相遇。

  清康熙年间的景德镇窰“大清康熙年製”款黄釉云龙纹菊瓣盘呈菊瓣形,敞口,浅腹,圈足。盘心锥拱云龙纹,并暗刻有篆书“万寿齐天”四字。此盘满施黄釉,犹如一朵盛放的菊花。菊花自古寓意高洁长寿,配上“万寿齐天”的祝词,可谓匠心独运。

  同属清朝的景德镇窰“大清雍正年製”款胭脂红釉罐则呈现不一样的娇嫩。此胭脂红釉瓷器以金为着色原色,釉色呈现浅粉色、胭脂粉色及蔷薇色。其胎骨采用上等薄胎白瓷,映现出极其魅力的淡粉红色。

  在一众颜色釉瓷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件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罕见的颜色釉瓷──景德镇窰五色釉梅瓶。只见瓶身集五色于一身,以蓝、白、红、青、天蓝五色釉绘环形彩带。田蔚恩介绍,五色相融是工匠有意为之,而非窰变产生。这几种对窰炉温度和气氛要求不同的釉色施于一体,且成色良好,非常难得,需要非常复杂繁琐的工序和高超的技艺。

  展讯

  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广东省博物馆三楼

  展期:即日起至5月23日

     ●逢周一闭馆

     ●展览免费开放,观众需预约入场参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