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养生高论 行书力作 ─读曹育民书《嵇康养生论》\周大新

2025-03-16 05:01: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宋高宗赵构书《养生论》(局部)。/资料图片

  人类在地球上现身之后,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就常存人们心中了。也因此,养生延寿成为人们不断琢磨的问题。只是琢磨者虽众,全面系统去思考的人却不多,能用文字记载自己系统思考结果的人更少。直到三国时期,在魏谯郡铚县出生的嵇康,根据自己的养生实践和研究,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养生论》,中国养生学史上的第一篇养生专论,才告诞生。

  嵇康此人能写出《养生论》,与他的人生经历和追求大有关系。嵇康生于公元二二三年前后。其父嵇昭在他年幼时便已去世,他是由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的。母亲和哥哥在抚养他时甚是娇惯,使其养成了桀骜不驯不愿受束的自由性格。他没有通过拜师或进入学堂来接受系统和正统的教育,而是通过自学来弄懂历史、音乐和老庄学说的。这为他后来的多才多艺打下了基础。嵇康成年后,因容貌英俊,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后又迁至中散大夫。这些官职虽都是清静閒散的职务,但为他在仕途上的进一步升迁打下了根基,加上他在文学、书法、绘画和音乐上的造诣,他如果想在官场上发展,那应该是很有前途的。可他的人生追求却不在此,他不仅平时不愿修饰仪表培植声誉,为谋求仕进作准备,而且在校尉钟会准备了盛大的排场去拜访他时,故意冷待对方;在好友山涛举荐他替代自己的职务时,还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明确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公开声明自己不愿为官。他向往的是出世的两耳不闻官场事的生活。他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全人的天性,坚持思想和人格的自由,不把追逐名利作为人生目标,希望通过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的方式,获得长寿,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

  为此,他先是隐居于河内郡山阳县,与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等人交游,潜心于诗和散文的写作,写出了一批表达通脱放达思想的作品;还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诸友切磋书法、绘画和音乐理论,创作了不少书法、绘画和音乐作品,被称为“竹林七贤”的领衔之人。在隐居期间,他对道家追求长生的主张特别欣赏,与多名道人接触,还亲自进山采药服食。后来,他又拒绝大将军司马昭的聘用,与吕安、向秀一起,以锻铁为生。一直到卷入吕安家的官司,在四十岁上被下狱处死,也未改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人生追求和养生实践,他才可能写出这篇传之后世的《养生论》。

  在这篇长达一千二百三十二字的《养生论》中,嵇康全面阐述了他对养生问题的看法。文中的很多观点,用今天的眼光看去仍然正确而适用。比如他认为人的寿命不由天定,只要注意养生即可延寿。三国时,对于人的寿限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一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就是认为修道可以成仙,成仙就能获长生不老;一谓“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就是认为人至多活一百二十岁,生死在天,人不可能再增加自己的寿限。嵇康对这两种思想都不认同,他指出,人变神仙不可能,但人若注意养生,导养在理,则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超过一百二十岁是有可能的。比如,他在文中提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强调精神对人体具有强大的作用,养生要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做到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这种看法与今天的中医理论相符合,中国传统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本,神灭则形灭。

  重温嵇康写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养生论》,对于处于老龄社会的人们,自会有益。眼下,我们国家六十岁及以上的老人已近三亿,养生延寿成为整个社会都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曹育民将军用行书书写《养生论》,让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再读嵇康关于养生的高论,用心特别值得称赞。

  曹育民将军是我的军校同学,也是我的河南老乡。他受中原传统文化薰陶,尤其是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就对书法艺术产生兴趣,很早就开始习书。尤其是在退休之后,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书法技艺的精进上。他认真研读前辈书家作品,刻苦临帖,反复练习体会,汲取众长努力创作,终于在篆、隶、楷、行、草诸书体的书写上,形成自己浑厚大气、雄强奇崛的风格,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二○二三年,荣宝斋出版了他的书法作品集。接下来,还举办了名为“归耕砚田”的个人书展,展出了二百馀件作品,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赢得了书法界的广泛好评。之后,又进行了“静观天下,曹育民书法巡展”,在全国范围内向书法爱好者展示其书艺创作成就。在这部用行书体写成的《养生论》册页中,其笔法变化丰富多样,行笔过程流畅自如,收笔干净利落。字体形态既挺拔又稳重,营造出了和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全篇点画拙朴浑重,满含着对前辈文人作品的尊重和欣赏,表达了对生命延续的向往和欣喜之情。读这本册页,我们既能看到曹育民将军在行书书艺上的追求和造诣,也能感受到他承续优秀历史文化的愿望和信心。

  作者简介:周大新,出版《湖光山色》《走出盆地》《第二十幕》《安魂》等多篇小说,曾获冯牧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奖项,其中《湖光山色》于二○○八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