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深圳图书馆北馆位于深圳市龙华区。
随着知识需求的持续增长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图书的借阅方式、获取途径以及人们对阅读体验的需求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领域正经历从传统模式向“数智化”转型的变革。在这股浪潮中,深圳这座被誉为“图书馆之城”的繁华都市,在深圳图书馆北馆开放智能立体书库,走在智慧图书馆探索与建设的前沿。/大公报记者 李薇
3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其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布一条短视频,视频中一座高达20余米的立体书库如巨人般矗立;一套全自动智慧分拣系统正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这正是于2023年12月正式开放于深图北馆的智能立体书库,凭借其独特的智能化运转模式和全国规模最大的超深立体书库,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一馆一库三中心”综合图书馆
近日,大公报记者和两位港青谢友翔、石翠诗结伴前往深图北馆“书海探底”。步入地下3层,这座宛如科技巨兽的书库,以其宏大的规模与精密的构造,瞬间将人带入一个充满未来感的阅读世界。石翠诗感叹于其“科技感”,直言“这座图书馆和深圳的气质很匹配,是深圳科创基因下的产物”。
深图北馆位于龙华区,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现有藏书量500万册,提供座位2500个,是集文献收藏、全民阅读、社会教育、思想交流、文化传承与创意创造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智慧型图书馆。也承担着“一馆一库三中心”功能,既是城市公共图书馆、全市文献调剂书库,也是深圳“图书馆之城”联合采编中心、网络数据中心和文献调配中心。
读者“立等可取”全程仅10分钟
在深图北馆最为瞩目的正是纵跨地面一层至地下三层,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容量400万册的智能立体书库。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地下智能立体书库,也是全国首创的地下超深立体书库。
整个书库分为5个库区,层高21.55米,货架层高18米,可容纳7万馀个书箱,每个书箱可存储约50册图书,总设计存储量超过400万册,存储密度达到常规书库的5.5倍。书库共配备15台高效运作的料箱式堆垛机,它们如同可靠的“机器人管家”,每小时可精准存取1600多箱图书。而每册图书都植入智能芯片,系统能够快速定位任意书籍的具体位置。读者只需在手机端搜索书名并提交申请,系统就能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从上百万册图书中精准调取目标书箱。
当读者在“智能调阅服务点”提交书籍申请后,由24台轨道小车组成的“图书快递员”便会启动工作流程:从地下三层的智能书库取出目标图书,随后沿着跨越8个楼层的轨道系统快速运行,来到读者选定的取书站点并完成卸货。此时,工作人员会将图书存入智能取书柜,系统随即向读者发送通知,读者只需轻点屏幕完成扫码,就能轻松取到心仪的图书。
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刘哲介绍:“这套高效的智能系统让图书借阅‘立等可取’,读者从提交申请到拿到图书,仅需10分钟。”现场,谢友翔也体验一把借书申请并直呼“好流畅”。
读者需求设18“馆中馆”
理想的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引擎,可以带领不同年龄的读者不断探索。深图北馆根据读者年龄分别设置面向3岁以下的“婴幼儿馆”、3岁到8岁的“儿童馆”、6岁到12岁的“少年馆”,及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馆”,另外还有特藏展厅、“深圳学人书房”、观影厅、人文科技展厅、HIFI室等交互式学习空间。共18个特色“馆中馆”,从阅读空间到阅读内容的设计上,都考虑到不同年龄段读者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打造一方理想的阅读天地。
“在香港,提起图书馆我会觉得是学生待的地方,成年以后就很少踏足。来到深圳我才知道原来图书馆可以那么大、分类那么清晰。”石翠诗表示,深图北馆重燃自己走进图书馆的兴趣,“它在我眼中不仅是图书馆,也是深圳标志性建筑,还是一个高科技集合体。”
“书海探底”预约参观贴士:
深圳图书馆北馆长期开设“书海探底──智慧书库参观体验活动”。每周2场,每场10个名额,每位成人可携带1名儿童。读者可关注“深圳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