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白内障是指眼球内原本清澈透明的天然晶状体出现浑浊,阻挡光线正常通过。成因主要与年龄有关。
白内障是不少长者眼睛健康的常见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白内障是全球主要的失明原因。当晶状体因年龄或其他原因变得浑浊,影响光线进入眼睛,就会导致视力模糊,影像失真,甚至影响日常生活,例如阅读、驾驶、看电视等。作为一名眼科医生,笔者经常遇到病人问:“我是否需要做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有咩选择?”今期“健康人生”将概述白内障及目前常见的人工晶体选择,让患者能根据生活习惯及视觉需要,做出合适的决定。
白内障是指眼球内原本清澈透明的天然晶状体出现浑浊,阻挡光线正常通过。成因主要与年龄有关,亦可由糖尿病、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眼部创伤或遗传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视力模糊或重影、夜间视力变差、对光特别敏感(眩光)、色彩变淡或泛黄。
初期白内障可能影响不大,但当视力明显下降、影响日常生活或安全时,建议考虑接受手术治疗。曾经有位年逾七旬的伯伯告诉笔者,他以为自己老花眼加深,结果原来是白内障加剧,导致视力模糊,差点跌落楼梯。手术后,他感叹:“原来世界咁清楚,颜色係可以咁鲜艳。”
白内障手术原理
现时于全球广泛应用的“微创超声波乳化白内障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方法之一。根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超过一千万宗白内障手术,大多数均采用此项技术。其原理是透过微创方式,安全且有效地移除浑浊的晶状体,并植入清晰的人工晶体,恢复视力。
在手术过程中,眼科医生会于眼角膜边缘开一个约两至三毫米的小切口,浑浊的晶状体取出,再植入一个清晰的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以恢复视力。手术过程一般只需十至二十分钟,属于微创手术,病人术后可即日回家。
现今技术已非常成熟,手术风险低,并发症少。不少病人担心手术会痛,其实整个过程只需要滴麻醉眼药水,无需打针,基本上无痛。术后只需按医生指示滴药水,避免污水入眼和过度用眼,一般一至两星期内已可恢复日常活动。
人工晶体的类型
植入人工晶体后的视力,与所选晶体种类有关。根据不同需要,目前常见的人工晶体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单焦点人工晶体(Monofocal IOL)
这是最常见的基本型人工晶体,手术后病人一般可清晰看远,但看近仍需佩戴老花眼镜。适合日常活动以远距离为主,如散步、看电视。
多焦点人工晶体(Multifocal IOL)
这类人工晶体设计上有多个焦距,使病人可以同时看清近、中、远距离,大大减低对眼镜的依赖。不过,有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光晕(halo)或眩光(glare),尤其在夜间驾驶时较明显。好处是对生活独立性有很大提升,特别适合不想依赖眼镜的人士。
延展焦距人工晶体(Extended Depth of Focus,EDOF IOL)
EDOF晶体是一种较新型的设计,它不像传统多焦晶体将焦距分开,而是拉长景深,使得从中距离到远距离都能提供自然过渡的视觉效果。视觉质素较稳定,夜间眩光问题较少。虽然对近距离(例如阅读)未必如多焦晶体般清晰,但整体日常应用表现理想。对于经常驾驶、工作需要与人沟通的病人,这类晶体是不错的选择。
散光矫正人工晶体(Toric IOL)
适合有角膜散光的病人,能同时矫正散光及白内障问题,提高术后裸眼视力。部分病人可考虑结合散光矫正与多焦或延展焦距功能,达至更佳效果。
如何选择适合晶体
人工晶体的选择需要根据病人的视力需要、生活习惯、职业要求及预算作出考虑,并与眼科医生详细沟通。例如:
喜欢阅读、长时间使用手机或电脑,可考虑多焦点或EDOF晶体。
夜间驾驶多、对视觉清晰度要求高者,或会偏好EDOF或单焦点晶体。
希望最大程度摆脱眼镜,可考虑多焦晶体(需接受部分夜间光晕)。
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前,医生会为病人进行全面眼科检查,包括测量眼球长度、角膜弧度,以计算最合适的晶体度数。过程中亦会与病人深入沟通视觉需要,帮助制定合适方案。
手术后,需按医生指示使用眼药水及避免揉眼,并按时覆诊,确保恢复顺利。部分病人初期可能会有轻微异物感或眼乾现象,属正常情况,数天内会逐渐改善。千万不要因为眼睛无明显痛楚就中断药物或不覆诊,以免影响疗效。
眼睛是通往世界的窗户,清晰的视力关乎生活便利,更影响我们感受生活的每一刻。白内障虽然是常见老化现象,但透过现代手术技术与多样化的人工晶体选择,不少病人术后视力大大提升,甚至比年轻时更清晰。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对白内障有更深入认识,并在面对治疗选择时更有信心。